為胡適辯護的劉半農
劉半農去世后,圍繞他與胡適的公私恩怨引出了許多是非,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魯迅、周作人、沈尹默的相關回憶。
責任編輯:馬莉
■背后風景
劉半農去世后,圍繞他與胡適的公私恩怨引出了許多是非,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魯迅、周作人、沈尹默的相關回憶。晚年周作人甚至以當事人和見證人的身份,一再把劉半農與胡適之間善始善終的公私交往,曲筆改寫為胡適對于劉半農的“看不起,明嘲暗諷”
劉半農原名壽彭,改名復,初字半儂,后改半農,1891年5月27日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澄江鎮西橫街,比同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東門外的胡適年長6個多月。
1901年,11歲的劉半農進入父親劉寶珊與同鄉楊繩武等人聯合創辦的翰墨林小學讀書。正是在這所既學漢語又學英語的半新半舊的小學校里,他初步接觸到了來自歐美各國的現代文化,從而為日后成長為學貫中西的博學通才打下了基礎。國文教師劉步洲自定標點符號的大膽嘗試,也為劉半農在《新青年》時代積極參與白話文寫作與新式標點符號的運用埋下了伏筆。
1907年,17歲的劉半農以江陰考生第一名的成績就讀于常州府中學堂,同學中有后來的國學大師錢穆、創辦《國故》月刊的張壽昆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瞿秋白。1911年,劉半農、錢穆、張壽昆、瞿秋白等人因參與學潮被開除學籍,劉半農只好回到母校翰墨林小學,任小學教員。辛亥革命爆發后,劉半農先與二弟劉天華一起加入本地的青年團體以響應革命,隨后又離家赴清江地區參加革命軍,在一個作戰旅擔任文書和英文翻譯。1912年初,劉半農脫離軍隊回到故鄉,不久帶著從妻弟朱組綬家里借到的五塊大洋,與二弟劉天華一起來到上海,加盟李君磐創辦的專演文明戲的開明劇社,劉半農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