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為什么不足?——中國增長模式與宏觀經濟系列之一
中國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在勞動力供給十分充沛的條件下,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利益被轉化為政府收入和企業利潤;投資不足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扭曲的金融結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在勞動力供給十分充沛的條件下,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利益被轉化為政府收入和企業利潤;投資不足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扭曲的金融結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今年一至四月,中國出口同比下降20.5%,而進口更下降28.7%,外貿盈余因此不降反升,也就是說,我們的凈儲蓄仍然在增加。相反,美國為應對危機正大規模舉債,財長蓋特納訪問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說服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這表明,危機沒有讓中美經濟脫鉤;相反,中美經濟的鏡像關系進一步加深。
這意味著,國際經濟“失衡”的格局并沒有隨著危機的深入得到調整,中國仍在把靠出口掙得的“辛苦錢”換成美國的國債,而隨著美國通脹和美元貶值壓力的增加,我們的儲蓄面臨貶值的危險。
當下坊間的一致意見是,改變失衡格局的辦法是減少出口,而減少出口的關鍵是增加內需;無論是政府的政策,還是民間的議論,甚或學者的建議,都是增加內需。但是,少有人思考,為什么中國的內需不足?
首先必須注意的是,內需包括兩部分,一個是消費,一個是投資?,F在一提內需就提消費,而不講投資,顯然有失偏頗。在中國GD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