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九次高考,十分“trouble”
他一連考了五次,中間客串了一回大學的旁聽生。但還是換不回一張薄薄的大學文憑。從一開始的媒體熱捧,奉其為改革偶像,到媒體競相敬而遠之,察覺“味道不對”,老人的心態發生著怎樣耐人尋味的變化?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朱慧靈
南京退休老人汪俠,今年80歲了,第九次參加高考,除去年輕時代的四次正常高考外,后五次高考均發生在2001年高考取消考生年齡限制的制度改革之后。
他一連考了五次,也連當了五年名副其實的年齡最大考生,中間客串了一回大學的旁聽生。但還是換不回一張薄薄的大學文憑。
從一開始的媒體熱捧,奉其為改革偶像,到媒體競相敬而遠之,察覺“味道不對”,老人的心態發生著怎樣耐人尋味的變化?
改革偶像 時代需要
“他上不了大學,這個改革不是說空話嗎?”
2001年5月,南京高考報名首日,《金陵晚報》的吳聰靈記者,被派到相對比較偏遠的秦淮區招生辦去蹲點。
原以為沒什么新聞的,結果汪俠來了。招生辦的人嚇了一跳,搬凳子的搬凳子,倒茶的倒茶,有人把電風扇抬過來,還有人則開始通知媒體。
這一年正實施高考制度改革,有關方面取消了高考考生的年齡限制,當年72歲的汪俠成為江蘇年齡最大的考生。
次日一早,老人的形象出現在南京所有的媒體上,并冠以“學習模范,奮斗偶像”之類的名詞。
這真是一個迎合高考制度改革的正面典型,正是時代的需要。媒體競相賦予他改革符號的價值,不久老人上了央視的《新聞聯播》,后來還作為“新時代、新生活”的典型上了《焦點訪談》。
第一次嘗試,汪俠只考了160分,對成績有些失望,并試圖尋找理由掩飾尷尬,他說媒體的采訪干擾了發揮。
當時,一位記者問他:“面對記者關注,是不是受寵若驚?”
汪俠回答說:“不是受寵若驚,是慚愧,我這個年齡沒有完成學習任務,慚愧啊。”
為了彌補慚愧,2002年,汪俠再接再厲。復習期間,到汪家的記者絡繹不絕,家人只能在門上貼著“謝絕來訪”和“高考復習中,保持安靜”,。
雖然書讀得很辛苦,但成績仍不理想,總分213分,只比2001年多了50分。
第二次堅持報考讓媒體覺得老人不是玩票,執著精神難得,汪俠高考的積極意義再被空前推崇。中國教育電視臺將他的事跡拍成“學生七十古來稀”,成為當年“迎接十六大,在改革創新中發展”系列之一。這一年,南京又一位高齡考生李老漢也出現了,拿著準考證在中華中學門口徘徊,納悶“為什么沒有人來采訪我”。
事情愈演愈烈,意義越宣傳越重大,當地一家電視媒體的主持人終于在節目中引用觀眾的話說:應該有一家高校破格錄取他,圓老人一個大學夢。
時刻為汪俠擔憂的家人,也由此發現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出口。老伴張月華公開請求,“讓他有個大學讀讀,哪怕就做個旁聽生,了了他的心愿。如果這個心愿不了,今年又考不取,明年考不取,對群眾影響也不好。”
最“義正詞嚴”的質問是,“他上不了大學,這個改革不是說空話嗎?”
更多的媒體由此附和,老人連續兩年第一志愿報考的學校——南京醫科大學,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