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粵港十年風雨 共圖華文傳媒夢想
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管委會主任、集團公司董事長楊興鋒,與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以雙方就香港回歸十周年報道合作為引,探討了華文傳媒在當今娛樂化、世俗化的沖擊下,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堅持理念,并實踐傳媒夢想。
楊興鋒(右)與劉長樂本報記者 王軼庶/圖
楊興鋒:我們兩家媒體機構,有好多共同點。你們的名稱是鳳凰,你看我們的LOGO,也是火鳳凰。大家都是龍子鳳孫。其次,我們兩家華文媒體,你們是電視媒體中的佼佼者,我們在平面媒體中比較領先。第三,你們成立11年來,發展迅速,我們集團成立9年來,也是取得長足進步。我們是8631部隊。8張報紙,6本雜志,3個網站,1個出版社。幾份報紙都形成了品牌影響力,比如南方日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
而我們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在于,鳳凰衛視在新聞庸俗化、娛樂化的沖擊下,以信息作為龍頭,文化作為旗幟,道德和倫理的追求作為內涵,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品牌,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在臺灣報道上,你們更是特別出色。我們集團的各報刊,也是重視品牌、主打高端。我們主報南方日報的辦報理念是:高度決定影響力,南方周末追求深入成就深度,最近南方周末提出一個新口號“在這里,讀懂中國”。21世紀經濟報道追求“新聞成就價值”。
劉長樂:你們媒體在深圳、北京也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我們鳳凰的《有報天天讀》,經常會讀到你們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的報道。我們讀的,都是你們做出的好報道,有深度的報道和評論。廣東的媒體,走到全國之前,促進了社會和諧。
楊興鋒:在我們南方報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刻,鳳凰衛視給了我們很大的道義的支持。我們相信與鳳凰將會有更深的合作。
劉長樂:目前,我們比較注重普世價值。我們目前的一個關注點是環保,計劃推出環保行、中國江河水等報道。環境保護,是全球人類需要面對的話題。另一個關注點是慈善。
楊興鋒:你談到普世價值,與我們不謀而合。因此,我也希望,我們兩家能夠在以往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戰略伙伴關系。面對華語、華人世界,共同在慈善、環保、公民社會、社會核心價值觀幾個方面共同推動,各自發揮特長。
劉長樂:我們身處不同的市場環境、話語環境。你們的工作非常卓著。
楊興鋒:你在北京的講演中,說鳳凰衛視的發展受益于立足香港的地理優勢。我們身處廣東,報業集團的發展,深受改革開放之利。在香港這種新聞娛樂化、低俗化的環境下,你們的市場運作成效斐然。
劉長樂:在香港這種世俗化的環境中,能做出高端的節目,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整個市場環境取向是比較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堅守?這給我們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香港走高端路線的主要是英文報紙,而受眾也是有限的,而大多報紙雜志都是走通俗化路線,電視媒體尤其如此。我們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有人問我們你的美洲臺、歐洲臺經濟效益不太好為什么還要辦?我覺得第一,全球品牌是不能切斷的;第二,有些廣告商投放的時候要求要歐洲和美國市場。
楊興鋒: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媒體都賺錢,有些媒體是打品牌的,我們就打品牌。有些是追求覆蓋面的,就得要求覆蓋面大。
劉長樂:沒有品牌的支撐,是很難單憑單個欄目打響。如果沒有歐洲臺和美洲臺,鳳凰“為全球華人服務”的口號就實現不了。再一個,就是影響力和收益的關系,我們有了品牌和影響力,在收益部分是有很大幫助的。有些東西是互補的。
就比如某些欄目是虧錢的,但我們堅持要播,這也是考慮品牌的概念。我們有些節目收益是比較驚人的,例如《時事直通車》,但我們的節目也不能都是《時事直通車》,那樣不足以支撐起整個品牌,如果每個品牌的競爭都用收視率作為唯一的標準,那就不可能了。
說句實話,楊錦麟老讀南方都市報的新聞,不光是感情問題,而是出于良心,出于認同。
楊興鋒:南方報業的企業文化我概括為8個字:創新、擔當、包容、卓越。我們的擔當社會責任與其他報紙有區別,我們發起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同盟,有二十多家企業加入。在承擔社會責任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不說話,但是我們說的都是真話。比如在SARS期間,有媒體報道專家說SARS元兇是衣原體,但廣東專家根據臨床實踐提出不同意見,認為SARS就是不明病毒。我們把這兩種意見都刊登出來,而當時的很多媒體都是“一邊倒”,這就是勇氣與擔當。一個多月后,證明廣東的專家意見是對的。后來人民日報把兩個觀點爭論的經過登在報紙上。我們的那個報道拿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