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能代表我國當代藝術的全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中國表情

中國館主題的英文版是“What is to come”,直譯過來大致可以翻譯成“下一出唱什么”。沒有標點,所以既可以讀成提問,也可以理解作斷言。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這是中國內地當代藝術第三次以國家館形式出現在威尼斯雙年展。相比前兩次的策展人——著名藝術家蔡國強和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侯翰如,這一次的策展隊伍在當代藝術江湖內引起不小爭議。策展今年中國館的是藝術家盧昊和中央美院副教授、藝術史學者趙力,圈內嘀咕的主要理由,簡單說是這兩位的江湖名聲不如前兩屆的策展人響亮,他們憑什么主持如此重要的、“代表中國”的展示機會?

“代表中國”、“展示成就、實力”,在奧運時代的中國的確是很有群眾基礎的心態,卻不能適用于藝術。西方媒體偶爾會提到自己的國家館“并不能代表我國當代藝術的全部”,同時默認那是理所當然的——大部分評論者根本不會有那樣的要求。畢竟雙年展的金獅獎不是奧運金牌榜,更不是某個體育項目的職業聯賽。

中國館主題的英文版是“What is to come”,直譯過來大致可以翻譯成“下一出唱什么”。沒有標點,所以既可以讀成提問,也可以理解作斷言。從7位參展藝術家尺度節制的作品當中,當然能夠看出大社會大時代的精神實質與趨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