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表達的不是一個完美的德國”——專訪歌德學院中國院長阿克曼
你如果只宣傳‘我們不是希特勒的德國,我們是歌德的德國’,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只能通過實際行動,同時用全面的表達,把德國社會內部的矛盾,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受到的折磨和思考,都很坦率地給別人看,別人才會信任你。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你如果只宣傳‘我們不是希特勒的德國,我們是歌德的德國’,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只能通過實際行動,同時用全面的表達,把德國社會內部的矛盾,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受到的折磨和思考,都很坦率地給別人看,別人才會信任你。”
米歇爾·康·阿克曼是1975年就來到北京大學的洋“工農兵學員”。他前后在中國生活十余年,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娶中國太太,參與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的籌建,一直做到歌德學院中國總院院長。如今,他擔任起了“德中同行”活動的項目總監,努力向中國人推廣德國。
在他的眼中,“德中同行”是一場怎樣的國家公關?它將帶來怎樣的德國國家形象?在他的經驗里,國家形象推廣又應當如何進行?在“德中同行”沈陽站開幕前夕,阿克曼用流利的中文接受了本報專訪。
“我們故意用一種非常謙虛的東西”
南方周末:“德中同行”跟其他的文化年活動有什么不一樣?
阿克曼:開始策劃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們發現無論中國人還是德國人,對這類活動都不是特別有興趣??茨伭?,類似活動太多。好像每一個國家都在講,我們最有創造力,我們最先進,我們最性感,我們最漂亮,等等等等。大家對這種宣傳都麻木了,沒有多大意思。
加上德國的形象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