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獨家披露今年審計報告幾大變化:“點名批評的少了,不等于我們在回避問題”專訪審計署新聞發言人侯凱
“審計看守國家財政的監督職能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是,審計工作的目標啊,重點啊,方式啊,是要變化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受國務院委托,2009年6月24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2008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個案描述何以不再濃墨重筆?怎樣看待點名批評?老百姓應該怎樣解讀審計報告?這些年,審計報告中蘊含著怎樣的變與不變?國家審計署新聞發言人侯凱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個案描述何以不再濃墨重筆?
“我們談案例的目的不是為了曝光,而是以案說法,以典型案例說明經濟領域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一些問題。”
南方周末:與過去相比,今年的審計工作報告在對個案的描述上,為什么不像過去那樣濃墨重筆?
發言人:我們的審計工作,從來都不局限于揭露和反映個性問題,不在于單個案例的報告,我們的重點在于反映共性問題,在于對整體的分析和把握。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是籠統地談共性,不談案例,我們在報告的第10部分,談了四個案例,只是我們談案例的目的不是為了曝光,而是以案說法,以典型案例說明經濟領域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一些問題。因此,我們在報告的第10部分,重點解剖了四個案例,如果你仔細地看,你會發現,這四個案例,正好代表我們歸納分析目前經濟案件的四種表現形式:一是濫用職權、違規決策以牟取小團體或個人利益;二是相互串通轉移侵占國有資產;三是虛構交易、虛假擔保、違規操作甚至內外勾結騙取銀行貸款;四是利用專業優勢或內幕信息操縱股價從中牟利。
南方周末: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審計報告,給我們新聞界的印象,和我們平時常講的“正面報道”差不多,有點反面文章正面做的味道,您認為我們的這一印象是否正確?
發言人:我們的用意不是“反面文章正面做”,而是注重全面、具體地反映整改情況,爭取做到對每一個問題的處理和整改都有交待。如果你看得仔細,你就會發現,今年的審計工作報告更加注重全面客觀地反映情況和問題。我們不諱言問題,但是,在充分揭示審計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對每一審計項目的資金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有一個總體評價,避免以偏概全,一丑遮百俊。
審計發現問題后,我們也不是“一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