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身陷鄧玉嬌案漩渦
是簡單地判定某些法學家“依附權貴”或“堅守良知”,還是確實存在專業理性與社情民意之間的沖突與失衡?這是一個需要深入辨析的問題。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熊凱
■鄧玉嬌案冷思考專題
鄧玉嬌案像個巨大的漩渦,多方人士被裹挾其中,法學家尤甚。
有的法學家在開庭前接受了司法機關對鄧玉嬌案的意見征求,有的法學家則以超脫之態批評司法弊病,有的法學家則直接上書中央要求判鄧玉嬌無罪……
但結果只有兩種,要求判鄧玉嬌案無罪的法學家被網民追捧,贊同有罪判決的法學家則被痛罵。
是簡單地判定某些法學家“依附權貴”或“堅守良知”,還是確實存在專業理性與社情民意之間的沖突與失衡?這是一個需要深入辨析的問題。
如果說鄧玉嬌無罪,那就是把法律置之度外。”武漢大學教授、著名刑法學者馬克昌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堅持鄧玉嬌案的一審判決無可置疑。
鄧玉嬌案一審判決出來后,馬克昌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發表的意見,在網絡上遭到猛烈抨擊。對他訪談中提到的,難以認定鄧玉嬌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這一點, 網友們最為憤慨。這位在業界有良好口碑的刑法學界泰斗,被指“奉旨說話”、“晚節不保”。從學品到人品,各種對他的指責毫不留情。
其他幾位對判決持支持意見的刑法學者,受到同樣的質疑和攻擊。在某知名網站上,出現了“鄧玉嬌案讓一些刑法學者變態”的報道。
有人甚至制造虛假報道,以博訊網記者李三思采訪著名刑偵專家李昌鈺,借李之口稱上述幾人不配當刑法學家。6月20日,博訊網發表聲明,稱他們沒有叫李三思的記者,也沒有安排類似采訪。
馬克昌對這樣的反應感到意外。他說,目前的判決已經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考慮了要求從輕處理的民意;何況主張從輕、無罪也僅是民意中的一部分,“有人也堅持要對鄧玉嬌作處理。”在他看來,一審判決是法律和民意雙贏的結果。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開庭前兩天,湖北省檢方把鄧案起訴書發給幾位刑法學者,讓他們根據起訴書列明的事實、證據和起訴意見,發表看法。向專家咨詢意見請他們把關,是中國檢法機關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