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中國未來十年的扶貧戰略——取消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直接瞄準貧困戶
通過貧困縣分配資源的方式,已經成為地方與中央在資金分配方面博弈的制度條件和引發腐敗的制度根源。
責任編輯:戴志勇
■通過貧困縣分配資源的方式,已經成為地方與中央在資金分配方面博弈的制度條件和引發腐敗的制度根源。
■對扶貧資金合法的挪用、滲漏、流失非常大。如何把資源的決策權、管理權、使用權交給窮人?這是未來10年要做的重大改革。
受訪人:李小云(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
經濟增長還能帶來大規模減貧
南方周末: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歷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減貧。2010到2020年的扶貧戰略即將制定,以往的哪些經驗依然有效?
李小云:三十年來,貧困人口大幅下降,經濟增長是最重要的原因??傮w上,中國經濟是有利于窮人的增長。土地改革帶動了農業發展,吃不飽飯的問題基本消滅;農業就業增加的同時,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使得農民收入提高;改革開放初期有了資本積累后,經濟結構逐漸從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向勞動密集的輕工業調整。由此,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的大發展,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而這又使留在農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
1990年代之前貧困人口的迅速下降,與這個非常正向的過程相關。這段時間的增長,每個中國人都受益了。
南方周末:6月19日,全國政協委員蔡繼明提到一份“權威部門”的報告說,中國0.4%的人掌握70%的財富。隨著財富更趨集中,經濟增長帶來的扶貧效應,似乎在迅速衰減?
李小云:是有判斷說,經濟增長的滴漏效應在下降。我不完全同意。的確,增長收益過多流向富裕群體,這從城市人口的勞動生產率大大高于農村就能反映出來。但中國太大,不同區域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珠三角、長三角、沿渤海等發達地區和中西部不同。相當多的中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通過經濟增長帶動貧困人口下降,還很有潛力。
南方周末:也還有大量貧困人口被遺留在經濟增長的戰車之外。有針對的扶貧安排似乎越來越重要?
李小云:近三十年的減貧,基本上是十年一階段。最早是經濟增長為主體的減貧;接著是經濟增長與有計劃、瞄準式的開發式扶貧相結合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