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是如何起源和“馴化”的

家貓的進化還在繼續,現在的家貓可能即將跨越前所未有的演化變革門檻,成為一個多物種的復合體,它們的未來不可估量

責任編輯:朱力遠

家貓的進化還在繼續,現在的家貓可能即將跨越前所未有的演化變革門檻,成為一個多物種的復合體,它們的未來不可估量

時而疏離冷淡時而蜜意柔情,時而恬靜似水時而野性難馴,時而令人惱火時而可人討喜——貓咪喜怒無常,卻是最討人歡心的寵物。在世界范圍內,在人群中安身立命的貓超過6億只。盡管我們對這種動物很熟悉,卻仍無法參透它們的來歷。我們馴化其他野獸,是因為它們身上有奶、肉、毛,或有勞力可供使役。在我們的生息勞作中沒有貢獻一口食物一絲氣力的貓,又如何能成為家里司空見慣的固定“擺設”呢?

長期以來學者們都認為,大約3,600年前,古代埃及人開始畜養寵物貓,他們是最早馴化貓的人類。然而,最近5年來的遺傳學和考古學發現改變了這幅圖景,催生出一系列新視角,洞悉家貓的世系(ancestry)以及家貓與人類關系的演化。

家貓搖籃

家貓的起源地問題具有挑戰性,原因有很多。雖然很多研究者懷疑,家貓的所有品種都是野貓(Felis silvestris)這個單一種的后代,但他們無法證實這一點。此外,這個種的分布范圍并不局限于地球上的某個小區域。它的種群眾多,從蘇格蘭到南非、從西班牙到蒙古,整個舊世界(指東半球,即歐、亞、非、大洋洲,尤指歐洲)都遍布它的足跡。直到不久前,科學家仍無從斷定,到底是哪個野貓種群進化成了今天的馴養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家貓。實際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于埃及起源說的其他假說。他們認為,貓的馴化發生在幾個不同的地區,每個地區都演化出了一個不同的品種。但一個事實卻讓人們對這種觀點生疑:我們很難區分不同種群的野貓,甚至很難從野貓群中識別出被稱為鯖魚虎斑貓(mackerel tabby cat)的野生馴化貓,因為它們的皮毛上都有一樣的彎曲條紋。它們之間能自由交配的特性,更是模糊了各個種群間的界限。

2000年,本文作者之一德里斯科爾開始著手解答這一難題。他收集了非洲南部、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蒙古和中東979只野貓和家貓的DNA樣本。因為野貓一般都會終身守衛屬于自己的那塊領地,所以德里斯科爾預期,野貓種群的基因組成能像其他貓科動物一樣,隨地理分布呈現差異,但變異速度在時間上保持穩定。如果憑借DNA能將各地區野貓的土著種群區分開,而家貓的DNA又與其中的一個種群具有高度相似性,那么他就有了清楚的證據,確定馴化從哪里開始。

在發表于2007年的遺傳學分析中,德里斯科爾、本文的另一位作者奧布賴恩及同事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兩類DNA上,它們是分子生物學家用來區分哺乳動物子群(subgroup)的傳統工具。這兩類DNA,一類來自線粒體,完全遺傳自母系;另一類是通常所說的“微衛星”(microsatellites),也就是細胞核DNA中短而重復的序列。他們運用設計好的計算機程序,基于以上基因特征,評測了這979只貓的世系。他們還特別測定了每只貓與其他所有貓的DNA相似度,并把擁有相似DNA的貓劃歸一組,接著求證同組的貓是否大多生活在同一地區。

計算機評測結果表明,野貓有5個遺傳聚類(genetic cluster),或者說5個世系(lineage)。其中的4個世系與4個已知的野貓亞種對應得相當完美,而且確實生活在4個特定的區域:歐洲野貓(F.s. silvestris)生活在歐洲,荒漠貓(F.s. bieti)在中國,亞洲野貓(F.s. ornata)在中亞,南非野貓(F.s. cafra)在非洲南部。第5個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