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流聽眾漸成主流人群

2005年,英國調查機構NOP公司調查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不愛聽廣播的國家,中國人平均每周只有2.1小時花在聽收音機上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2005年,英國調查機構NOP公司調查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不愛聽廣播的國家,中國人平均每周只有2.1小時花在聽收音機上。但實際上,在2005年的時候,全國的廣播聽眾是6.1個億,每年增長1%左右。

2007年,中國傳媒產業的總產值為4811億元,而廣播只占其中的1%。據第72屆全國電臺經濟信息交流會統計:“醫療廣告”平均占到電臺廣告總收入的50%-70%,個別電臺甚至達到了96.7%。

“從2002年開始,中央臺一直在改革,但廣告額始終徘徊在3億,還不如廣東臺、上海臺、北京臺這些強一些的省級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王求說。

音樂臺 今天你下蛋了沒有

現在美國有14000家電臺,其中絕大部分是音樂臺,它們又分得很細:古典音樂、爵士音樂、宗教音樂、流行音樂……

中國內地最早的音樂電臺是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音樂臺,成立于1980年代初。之后中國大規模的音樂臺成立開始于1991年,廣東音樂臺成立。次年北京音樂臺成立,隨后是上海的東方音樂臺。

早期的音樂臺從文藝綜合頻率的“點歌臺”脫胎而來。在調頻廣播尚未普及的時代,電臺的音樂節目以錄播為主。1980年代,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金牌音樂節目是《立體聲之友》,這是上海第一個介紹外國流行音樂的節目。國門剛打開,電臺所能接觸到的國外唱片有限,只能走群眾路線。有海外關系、有出國機會的聽眾都被發動起來,能貢獻唱片的貢獻唱片、能貢獻磁帶的貢獻磁帶。鼎盛時期,上海市的高層領導也是這個節目的忠實聽眾。1980年代后期,《立體聲之友》的編輯馮秉友去世,送行的聽眾絡繹不絕,不亞于今天羅京去世的轟動。

1980年代末,臨近港臺的廣州成為流行音樂重鎮。早年一批流行歌手都是從廣州的音樂茶座里起家的。毛寧、楊鈺瑩、李春波、朱哲琴……1987年,廣東人民廣播電臺開始舉辦廣播新歌榜。從此,全國各地電臺舉辦流行歌曲排行榜成為一種風尚。

最初的音樂排行派確實是從“聽眾中來”,直到2000年,上海東方電臺的“旁氏流行歌曲排行榜”還在靠聽眾來信收集入圍作品。聽眾把他最喜歡聽的十首歌寫在信封背面,電臺派專人統計,每周抽出10個熱心觀眾,每人送一瓶旁氏擦臉油。

音樂臺 跟唱片公司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排行榜越辦越大,“廣東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