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解讀全球金融危機系列之三】如何評估危機處置行動?(下)
西方發達國家向金融機構注資,實際上反映了維持自由市場基本制度與必要、務實政策的調和,并不等同于金融社會主義,也不意味著對自由市場與私有產權制度的拋棄,并不代表金融業的國有化成為新的永久趨勢。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西方發達國家向金融機構注資,實際上反映了維持自由市場基本制度與必要、務實政策的調和,并不等同于金融社會主義,也不意味著對自由市場與私有產權制度的拋棄,并不代表金融業的國有化成為新的永久趨勢
危機處置的深化期:2009年2月迄今
美國新政府上臺后,盡管人們曾一度幻想過奧巴馬可以奇跡般地迅速了結金融危機,但他的新財經班子基本上維持延續了布什政府時期由保爾森所推出的、對于金融危機處置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所以,盡管政府更迭,美國對于金融危機的處置仍有著極大的連續性。
自2009年2月起,美國對于金融危機的處置有四個重點:期限資產信貸計劃(TALF)、公私合作投資計劃(PPIP)、壓力測試(stresstests)和監管改革藍圖。其中TALF是保爾森于2008年11月推出的,蓋特納只是把原計劃的 8000億美元規模擴大到了1萬億美元。這項計劃的實行,為住房貸款證券、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等證券化了的工具提供了急需的新融資和流動性,從而緩和了金融機構原有資產進一步減計損失的壓力。
公私合作投資計劃(PPIP)是為了重新啟動保爾森在2008年推出TARP時所關注的焦點——金融體系的不良資產處置,因而引起了金融市場的廣泛關注。但是隨著政府更多細節的公布,私人投資者的興趣反而有所衰減。
制約美國政府危機處置的一個客觀現實是,奧巴馬政府基本上只能在保爾森特意留下的3500億美元TARP資金上做文章,再去國會申請額外資金在政治上已經行不通了。在PPIP計劃中,政府希望通過提供少量股本金和高杠桿的債務融資為誘餌,吸引更多的私人資本參與購買毒性資產,從而幫助金融機構加快清理資產負債平衡表的步伐。但是,這項計劃在實行上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如何增強金融機構主動出售不良資產的意愿,至今仍無良策。
針對投資者在“雷曼事件”沖擊波后驚魂未定,為了提升對于金融體系的信心,并區分穩健的金融機構和脆弱的金融機構,美國政府和聯儲局對于十九家“具有系統重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