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廠創造供給 造城啟動內需
城市化是昂貴的,房地產只是城市化的一個縮影,城市化帶動的需求如果能夠逐步釋放,那么中國經濟內需不足之虞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清水集】
未來,中國有可能、有機會和有必要在造廠的同時追求“中國創造”,并在造城的同時保留中國傳統。我擔心的是,各級政府對土地財政的熱情,和開發商圈錢圈地的熱情,有可能使得中國遍布了丑陋而沒有文化傳承、凌亂而沒有總體規劃的千人一面的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
目前中國仍然苦苦尋求著出口導向和內需拉動并舉的均衡發展戰略。次貸危機之后,我們也許會驚訝地發現,無論美國還是東亞,都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老路,而不太會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但中國不同,我們現在處于國民財富的快速積累階段,這體現在中國政府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美國卻是11萬億美元的聯邦國債;中國高速公路和鐵路、機場港口日新月異,而美國的州際公路卻日益殘破;中國國民平均年齡僅32歲并且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而美國國民平均年齡接近44歲且消費過度。
如果沒有大波折,中國有可能在今明兩年內,經濟總量超越日本;再過20年左右,中國經濟總量有可能達到美國的2/3,因此在2030年左右,全球可能真正出現美國、歐盟,以及以中日為核心的東亞三大經濟圈“三足鼎立”的格局,說中國目前處于“戰略機遇期&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