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一名兩制
學者若徑以某種書面史料糾正當事人的 “錯誤”,未必是知識的力量,可能還是史學的悲哀
責任編輯:蔡軍劍
學者若徑以某種書面史料糾正當事人的 “錯誤”,未必是知識的力量,可能還是史學的悲哀
如今做偶像很難,粉絲稍多,就有人出而打擊,刀下專斬有名之偶。陳寅恪這些年名聲頗著,幾乎到被人“言必稱”的程度。很多基本不看其書的人,也都知道他,甚而不時議論他。然而也有一些人,就因為他被頻繁提及而不爽;甚至還有認真研讀過其學說的人,也因為別人太愛援引陳的論著,無意中總想證明他沒那么高明。這樣出名實非陳先生之所愿,想來真有點冤枉。
近年陳先生姓名的讀音也成為問題,已有好些討論的文字。陳寅恪之“恪”字的讀音,既可讀若kè,也可讀若què。研究陳先生的專家施耐德(Axel Schneider)注意到,陳先生在德國大學注冊時使用的是Ch’enYin-k’o,其用英文發表的論文也如此署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