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 寫作 酒精——一個美國“瀕?!弊笈傻乃孛?
批判現實,為弱者發聲。他們對烏托邦的憧憬源于并更加折射出現實的丑陋,他們的反抗則讓那些丑陋不致太過不堪。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實習生 朱曉佳 郭仕鵬
71歲的約翰·羅斯只剩半口牙,幾乎禿頂,但仍有一大把花白胡子,脖子上常常圍一條阿拉法特式的黑白方格頭巾,以示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聲援。高大的身形,一身黑色裝束,加上偶爾戴在左眼上的黑布眼罩,讓他看起來有點像黑社會頭目。很少人知道這位在墨西哥城的一家旅館靜靜等待死亡的老人屬于美國的一個“瀕危”群體——繼承約翰·里德、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和埃德加·斯諾衣缽的左翼記者兼作家。
反對,反對,反對
羅斯1938年生于紐約曼哈頓下城的格林威治村——美國的左派重鎮和紅色搖籃,一度聚集了許多猶太裔左翼知識分子。羅斯的父母都是猶太裔美共黨員,父親為美共辦的報紙寫社會和戲劇專欄,母親則幫助組織信仰社會主義的藝術家,為他們的作品作宣傳。羅斯說他們是熱衷于革命、藝術和酒精的“百老匯共產黨人”。羅斯的兒時玩伴包括1953年以“蘇聯間諜”罪名被處死的羅森堡夫婦的兩個兒子,家里的客廳則常常成為美共的會議場所。
二戰后美國左派的黃金時期結束,隨之而來的是冷戰以及麥卡錫主義的反共浪潮。羅斯的父母開始隱藏自己的政治觀點,有人指責羅斯的父親向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出賣同志。羅斯本人的左傾傾向和叛逆個性卻沒有受到社會上的“紅色恐慌”影響,他在曼哈頓街頭游蕩、寫詩、聽爵士樂、賣毒品。中學畢業后羅斯曾在賓西法尼亞大學短暫就讀,但很快就退學回到紐約。1958年艾森豪威爾出兵黎巴嫩,次年越戰爆發,羅斯撕掉自己的征兵單,與女友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