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中國真正的解放——專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編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
德國人今天變得更加自在平靜是因為他們正視過去,而日本至今仍然受到中國、韓國的質疑。對于“文革”,應該正視它而不是留下10年的歷史空白。更為重要的是,不理解“文革”就無法理解改革開放。
時隔一甲子,回望新中國。英國學者麥克法夸爾說:“1949年是政權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從這個意義上講,鄧小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毛澤東高。”他的多數論斷前有類似的限定:“以西方視角來看。”
“在我看來,1949年,中國是從戰爭和分裂的局面中獲得解放,同時,她穿上了一件從蘇維埃政權照搬過來的‘緊身衣’,被計劃的、教條的、類似布匹經緯的東西束縛住了。”
因為這種束縛,對農民的許諾——給他們土地、讓他們不再受剝削——并沒兌現。集體化、工分制看起來精確,卻是違背人性的。在農村,干完一天活記工分時總有人檢舉:“他根本沒干一整天活,蹲那兒抽了半天煙呢!”麥克法夸爾問,假設“包產到戶”政策1950年代就在中國實行,今天的中國又會是怎樣一幅圖景?
至于這場解放最大的受益者工人階級,麥克法夸爾在1972年秋抵達上海時略有感知:“那是一個標準的工人住宅區、一個標準工人家庭——丈夫、妻子、孩子,有廁所,有廚房。談話進行到一半時,我才意識到,廚房和廁所是幾家合用的,而這比這位工人以前住的還要好一些。”
當時的中國,被一系列運動給困住了:反右、大躍進、文革……直到1979年,鄧小平重回中央,松開那件“緊身衣”。
紅衛兵中高中生比大學生多。高中生責任感還沒建立,但又想離開家庭、自己謀生……麥克法夸爾認為這是高中生通常有更多暴力傾向的原因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 圖/雍和
“1979年并不是一個事先計劃好的開端。當鄧小平回到權力中心時,他明白了一件事 :1949年,中國本有機會變成強國,但錯過了,因為內部的撕裂和斗爭,跟帝國主義沒什么關系?,F在是執政黨面對危機 :生死存亡。于是他拋開教條,改造制度,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喚起民眾巨大的創造力。我一直很感興趣的是,‘文革’一開始,周恩來、鄧小平、彭真等人靠邊站,后來毛再次將鄧踢出局,幾進幾出,但都沒有開除鄧的黨籍。為什么?我想,毛澤東清楚,誰能夠真正管理中國。”
如何描述1979年中國領導人的反思和抉擇?麥克法夸爾顯示了他運用詞匯的能力: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
Roderick Macfarquhar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曾擔任《中國季刊》主編10年、英國議會下院議員5年。入哈佛后,兩次擔任享譽國際學術界的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國當代史,尤其擅長文化大革命史。
怎樣收拾殘局,怎樣書寫歷史
“‘四人幫’這個詞產生之前,我們西方學者管那3個人(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叫‘上海黑手黨’。”麥克法夸爾說。
1979年,一個國家和它的人民不得不面對兩道難題:怎樣收拾殘局,怎樣書寫歷史。麥克法夸爾認為,前一道題,中國交出了令全世界難以置信的答卷——中國人以他們的精力和創造力,成就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發展速度,盡管其中也隱含不少問題。
后一道題,幾十年來,似乎一直由海外研究者代為公開討論、海外學生代為選修課程——雖然巴金在1986年就提出建“文革博物館”,雖然在最混亂的年代中國也從未缺少思想者和研究者——但大抵失蹤或無聲了。他在我的采訪提綱上一筆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