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鮑什不屬于中國
皮娜·鮑什是從現代舞開始的,然后,又顛覆了它。她從人性的角度擴展了舞蹈的可能性。她讓舞蹈不再是一件虛假的工藝美術品。
責任編輯:袁蕾 朱又可
中國整體文化藝術環境是一片沙漠,沙漠上有幾棵樹,一棵叫話劇,一棵叫現代舞,還有一棵是春晚——吳文光
6月30日深夜,吳文光、文慧夫婦被一個電話吵醒了。電話里,舞蹈家金星告訴他們,幾小時前,皮娜·鮑什去世了。
享年68歲的皮娜·鮑什有許多人們給她的頭銜——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舞蹈藝術家、偉大的藝術創新者……而紀錄片獨立導演、實驗表演藝術家吳文光則把鮑什稱作“搗亂分子”,在他看來,鮑什“革”了舞蹈的“命”——在鮑什之前,舞蹈只是身體的美麗變換,由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組成,即便后來有了現代舞,也不過是脫下足尖鞋,停留在“自由解放身體”的層面上;而鮑什卻進行了一系列“搗亂”與“破壞”——她經常不讓舞蹈演員展示身體的美與單調的技巧;在臺上,演員們可以像他們生活中那樣,穿著高跟鞋或西裝,漫不經心、走來走去,她竟然讓舞蹈演員在舞臺上說起了話……
而在人們的印象中,舞蹈是踮腳尖兒、大轉圈兒,或者高高跳起來、展現出優美的身體曲線……“皮娜·鮑什是從現代舞開始的,然后,又顛覆了它。她從人性的角度擴展了舞蹈的可能性。”文慧認為,鮑什讓舞蹈不再是一件虛假的工藝美術品。
一句出自鮑什口中的話在中國流傳甚廣,它有著宣言般的力量——“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
皮娜·鮑什的13件小事
1 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正是受了她的作品啟發,拍攝了電影《對她說》,片子的開始和結尾,她都表演了《穆勒咖啡屋》的片段。
2 她在費德里科·費里尼的《揚帆》中扮演一位伯爵夫人。就在她去世前的今年5月,文德斯正在與她商議合作拍攝一部3D電影《皮娜·鮑什》,收入已成經典的《穆勒咖啡屋》、《春之祭》及2006年的《月圓》。
3 “愛情和恐懼、渴望和孤獨、挫敗和恐怖、人受他人的剝削、童年與死亡、回憶和遺忘……”這是她惟一認可的傳記寫作者、德國劇評人約亨·施密特給這位舞蹈劇場開創者寫下的若干關鍵詞。
4 她在烏珀塔爾的家距離舞蹈劇場很近,只有兩個街口,但她也會乘出租車去劇場。
5 她父母是一間小咖啡館的老板,她的童年就在咖啡館里度過。事實上,《穆勒咖啡屋》與她的童年經歷有著某種關聯——鉆進咖啡館的桌子底下,以恐懼的目光看著外面的世界與外面的人。
6 小時候她的芭蕾舞老師叫她“蛇人”,因為,她一只腿環繞著脖子,把自己的身體完美打了一個結。
7 在她開始對傳統現代舞進行“搗亂”的上世紀70年代,一部分德國觀眾無法接受她對“舞蹈之美”的“踐踏”,甚至曾經有人沖著坐在最后一排的她吐唾沫,還有人半夜打電話到她家里謾罵。
8 她有一個習慣,幾十年來,每次演出她都會坐在最后一排觀看。
9 1996年,她去洛杉磯,當地媒體趨之若鶩,她提出了一個接受采訪的條件——“誰能帶我去一個不為人知卻很有趣的去處,我就在那里接受誰的采訪”。于是,她認識了洛杉磯不少鮮為人知的有趣的地方。
10 她有飛行恐懼癥。
11 她總是和演員在一起,每次演員進場,鮑什會一一與他們擁抱、親吻。和演員溝通時,她會摟住他們的脖子,輕聲耳語。每場演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