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背后的中國式治水困境
十幾年的治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入,但為什么如同十年治淮,收效甚微?眾多研究認為,治污體制不改,花更多的錢可能也是枉然。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熊凱
7月,安徽巢湖、云南滇池,觸目驚心的藍藻又來了。
十幾年的治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入,但為什么如同十年治淮,收效甚微?
眾多研究認為,治污體制不改,花更多的錢可能也是枉然——從兩院院士,到世界銀行,都在尋找中國污水治理的破解之道。
藍藻又來了
藍藻又“卷土重來”了。
進入7月,巢湖西半湖藍藻出現較大面積集聚,氣象衛星最新遙感圖片顯示,3處較大的藍藻集聚面積就約達33平方公里。
近期滇池也發生藍藻集聚情況。“藍藻是滇池水依然污染的表征和提示。”綠色昆明環保組織負責人梅念蜀告訴記者,他們正策劃每月組織市民觀察、探訪入滇的河道,監督滇池環境。
滇池生態所工作人員何風根據以往的情況判斷,7月份進入藍藻大規模爆發期,受水質、風力風向和湖流影響,藍藻嚴重聚集區主要在滇池北部水域。
截止到2006年,耗時14年的滇池治理行動,累計耗資45.5億元。“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投入92億治理滇池,目前已完成投資29.7億元人民幣。經過數年的努力,滇池治理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如此的困境,早已不是孤立的現象,十年治淮不見成效及其新產生的社會負面影響即可說明這一點。
中國環保部2009年6月4日發布的《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嚴重污染,尤其是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長江中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工業比較發達地區。河流的城市段污染明顯,小河重于大河,北方重于南方。
在監測營養狀態的26個湖泊(水庫)中,呈富營養狀態的湖(庫)占46.2%,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而“地平線下的資源”——地下水,污染也正在擴大,淺層地下水大部分已經被污染,大城市周邊非常地嚴重。地下水污染呈現出由點向面演化、由東部向西部擴展、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局部向區域擴散的趨勢,污染物成分則由無機向有機發展。“國家投入的錢并不少了,但還是沒有抓到要害。”中國地質大學沈照理教授認為,體制的問題是水污染治理瓶頸,只有實實在在地抓才能抓出成果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認為,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