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090709)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及其官員(如最近的周森鋒)之所以被民眾普遍不信任,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年來地方政府的所作所為表現出赤裸裸的以逐利為目的的公司化傾向高度相關。
責任編輯:史哲
社會信任的解體是地方政府公司化的結果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4日,鄧聿文
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也是社會存在的前提。一個社會,如果信任度低,無論是人與人的交往,還是企業的商業行為,或者是政府的施政,都將付出極大的交易成本,無謂耗損社會的財富。這樣的社會,也必定是個不和諧的社會。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及其官員(如最近的周森鋒)之所以被民眾普遍不信任,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年來地方政府的所作所為表現出赤裸裸的以逐利為目的的公司化傾向高度相關。
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及其競爭被國內外一些學者解釋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然而,以追求經濟增長特別是財政收入為最高動力的政府逐利化或公司化,在社會治理方面更多帶來的是災難。這已從最近十多年越來越嚴重的官員腐敗和頻繁出現的群體性事件得到證明。
政府與一般的公司不同,公司要受到一系列的合約和規則的制約,而政府則幾乎不受限制。從而勢必出現下述現象:假如政府和民眾的利益具有暫時一致性,政府公司化或能給民眾帶來福利的改善;但假如政府跟民眾的利益不一致,那么,政府公司化的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