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螢記
在過去9年時間里,一位年輕的中國生物學者,孤獨地尋找并試圖保護一種被現代工業文明“獵殺”而徘徊在滅亡邊緣的昆蟲——螢火蟲。
責任編輯:朱紅軍
編者按:
在過去9年時間里,一位年輕的中國生物學者,孤獨地尋找并試圖保護一種被現代工業文明“獵殺”而徘徊在滅亡邊緣的昆蟲——螢火蟲。
這不僅提醒人們凄美的童年記憶行將退場,作為公認的環境指示物種,螢火蟲的消退還預示著潛藏的生態危機。一同被忽略的還有它們的科技價值。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生物發光領域時,中國卻仍徘徊在主流陣地之外。
時隔一年有余,汶川大地震震源點——映秀鎮牛眠溝仍保持著災難降臨時的原始狀態,傷痕累累的山、淤塞的河和瘋長的苔蘚。
2009年6月10日晚,在一條已被巨石和泥石流覆沒的河床上,31歲的生物學博士付新華艱難跋涉,抵抗著不斷郁積的挫敗感。
黑暗似乎沒有盡頭,在這片原本植被豐富的山谷林區,付新華所期待的那個流光溢彩的景象——漫天飛舞的螢火蟲,一直沒有出現。
大約一年前,付新華才擁有了一套像樣的設備,告別了用肉眼加紙筆的原始研究方式?!D/南方周末記者 葉偉民
螢火蟲 圖/葉偉民
他是中國內地首個研究螢火蟲的博士。在過去9年時間里,他穿行于野外叢林,踏遍大半個中國,追尋這種逐漸只活在現代人記憶中的昆蟲——螢火蟲。他的憂慮日積月累:由于長期遭受工業文明“獵殺”,中國螢火蟲數量正急劇下降,瀕臨滅絕。
這不僅提醒人們凄美的童年記憶行將退場,還揭示著生物學意義上的一個危險信號。作為公認的環境指示物種,螢火蟲的消退預示著潛藏的生態危機,而這種危機正長期被人為忽略。
一同被忽略的還有它們的科技價值。以螢火蟲研究為重要代表的生物發光技術,正以前沿顯學的姿態介入并影響人類的未來。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該領域時,中國卻仍徘徊在主流陣地之外。
誰會在意這些蟲子
它們以及它們的研究者更像一些可有可無的陪襯品。
付新華逐光而去,趟過一片灌木和泥濘,視野隨著一條小路開闊起來。兩行螢光在跟前延伸,仿佛從天而降。他停住腳步,將捕蟲網舉向天空,這個背影讓人想起達爾文或堂吉訶德。
這是6月11日晚,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付新華從背包里掏出攝像機和圖像增強儀,這套特制的夜視設備將幫助他捕捉并破譯螢火蟲的“摩斯密碼”——閃光。這得益于一年前一位日本同行的贊助,否則他仍將沿用“肉眼加紙筆”的原始研究方式。
鏡頭下,一只雌性多光點螢緩慢地爬出了土縫,遍布身體的33個發光器仍讓她傲立于種群。通體透亮的她在放大圖像下威武如一條玉蛟龍,她燃燒能量,恫嚇天敵,召喚異性。
一只雄蟲循光而至,開始交尾。這段愛情注定如煙花般短暫,儀式結束后,她的“丈夫”將繼續競爭其他雌蟲,直至力竭而亡。剩下的妻子,也將在產卵后數天于發光中死去。
結局有點悲情,但對付新華來說,這個發現卻如沙漠綠洲般讓人振奮。這是他進災區3天來找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