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袋里的“革命”——專訪河北省財政廳廳長齊守印
管理真金白銀的財政官員本來就容易招人嫉恨,何況率先推進財政改革勢必觸動各方面權力和利益關系,何況革別人的錢袋子,也革財政自己的命,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政治風險在所難免
責任編輯:鄧科 助理編輯 陳軍吉
所有的改革最后都可歸結為兩點:如何用人、如何用錢。對于后者,手握“財權”的財政部門的改革至為重要。它將怎樣在“狼多肉少”的財政蛋糕中尋求平衡與科學?
齊守印,經濟學博士,現任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河北省人大代表,中共河北省委委員,中共十七大代表;兼任中國財政學會、中國財稅法研究會常務理事。1986年四川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河北省財政廳工作,歷任河北省財政科研所高級經濟師、研究員、副所長、所長,財政廳預算處處長,副廳長,黨組副書記。
細察近十余年來中國多項財政改革,會發現其發端源于一個地方——河北省。“據我的了解,河北的財政改革走在全國前列,一些探索成為財政部在全國統一推行的改革措施。”財政部《新理財》雜志社社長陸曉平評價說。
齊守印,河北財政改革的推動者,被人們認為是一個“以不斷改革獲得較高認同”的財政廳廳長。
管理真金白銀的財政官員本來就容易招人嫉恨,何況率先推進財政改革勢必觸動各方面權力和利益關系,何況革別人的錢袋子,也革財政自己的命,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政治風險在所難免——古人王安石、張居正因厲行財政改革而遭人報復的前車之鑒今人記憶猶新。
齊守印沒有遇到那么大的風險。在與南方周末記者長達近4個小時的訪談中,他解釋道,好在河北這些年政治環境比較寬松、領導和同仁都支持,大家沒有計較他為公共事業而進行的“拼殺”,否則“早就被唾沫淹死了”。
自己把“批發權”革掉了
南方周末:河北省的預算管理改革,在全國做得最早,當時曾引起轟動,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們進行改革的?
齊守?。?/b>之所以改革,是因為改革前多年里我們國家各級預算都一直是非常粗放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太大了。
分稅制剛實行時,河北省也跟全國一樣,沒有部門預算,每年10月份開始編政府總預算,只包括二十多個收入科目和二十多個支出科目,一張收支平衡表,然后寫成十幾頁紙的預算報告交人代會審議。因為預算編制較粗,誰也沒辦法提意見,加之實行舉手表決,政府預算反倒總是以全票通過。
那個時候的預算編制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是預算外資金沒有納入預算管理,預算內和預算外資金不能整合使用。由于每個部門預算外資金存在有與無、多與少的差別,部門間經費苦樂不均問題非常突出。
再次,沒有部門預算,各個部門難以按照事業發展規劃有計劃地用錢。部門一把手對本部門一年能花多少錢,年中花了多少錢,還剩下了多少錢,大都不知道。那時財政廳是搞批發的:政府一年預算有多少錢,財政把這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