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 從“神童”到神話
“他往人群里一站,就給人一種壓力??傆X得張亞勤到哪里,總會給人種期待,一種希望。他是什么,他就是微軟的軟實力?!?/blockquote>
從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到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憑借超出常人的天賦,按照一個普通人的方式,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對于每一個智商能與“神童”這兩個字匹配的小孩來說,童年似乎都結束得太早了。他們過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許和異樣的眼光,而長大后卻始終無法進入正常的社會秩序。
張亞勤的人生軌跡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歲成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
財經作家凌志軍如此描繪在微軟的張亞勤:他的外表渾圓忠厚,憨態可掬,開口的時候輕聲慢語,舉大體不論細節,無論多么復雜的問題,總是能夠一語中的。他從來不在乎公眾對他的看法,雖然獲獎無數,但卻從不肯把他的獎狀獎杯放在辦公室里。有一次同事把他接受“杰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的照片掛在走廊上,他看了,當場摘下。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合影 圖/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
“神童”悖論
1978年,只有12歲的太原少年張亞勤成了大學生。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在國人的記憶里,除了高考恢復這個大事件之外,最沖擊人眼球的事件就是“神童”,不是一個,而是一個班。當年的少年班里有30多個學生,從12歲到15歲,來自全國各地。
張亞勤加入“神童班”,起初是因為他在《光明日報》上讀到一個故事,一個“神童”的故事??赐曛笏恿苏惶?,然后又整晚沒有睡覺。
這個“神童”叫寧鉑,兩歲半時就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并熟讀《水滸傳》。
1978年3月,寧鉑來到中國科技大學。隨后的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閉幕式上,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發表了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這一時期后來即被稱為“科學的春天”時代。
這兩個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的事件之間充滿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文革結束,百業待舉。人們對科學的熱忱,使得對寧鉑的贊美到達了最高峰。中科大少年班的這些孩子,也成為媒體追逐的目標。
有一天,一個作家要采訪這群“神童”,看到張亞勤沉默寡言,便叫他一起去散步。作家說:“知道嗎?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礎還很差。”張亞勤爭辯道,“我是憑自己的本事考進來的。”隨后作家說,“可是,你才剛剛開始,究竟能不能成功,還要看你以后的路怎么走。” 這促使張亞勤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面臨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張亞勤,整個科大少年班的同學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這僅僅只是這個特殊群體遇到的問題之一:自科大少年班創立之后,一直就爭議不斷,這群孩子也遇到了一些心理問題。
寧鉑自進入少年班后,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后來的發展也不順利。2005年,他終于遁入空門,出家為僧。在此之前,他用高爾基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來的。&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