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人】昨日《今天》那些油煙 那些淚痕
劉禾 編 廣西師大出版社 09年5月
白洋淀、黃皮書、手抄本、星星畫展、十三號公車沿線、東四胡同“七十六號”大雜院……一段且行且詩的交往憶述,一個漸行漸遠的時空坐標。
作為中國當代詩歌重鎮,《今天》海外復刊后,開始設立“今天舊話”欄目,多多、阿城、齊簡、鄭先、徐曉、田曉青、崔衛平、一平等人先后為其撰稿,《持燈的使者》將這些文字集結成書,并收錄舒婷、宋海泉、戈小麗等人的回憶文章與北島、芒克等人的訪談錄。
多多的《1970-1978北京的地下詩壇》,帶領我們追溯到早期《今天》詩人生活或出沒的地方。“白洋淀是個藏龍臥虎之地,歷來有強悍人性之稱,我在那里度過六年,岳重三年,芒克七年,我們沒有預料到這是一個搖籃。”彼時,詩人的交往和詩歌的傳播,常依賴于這番“游歷”中的互動。多多和芒克有個約定:每年年底,要像交換決斗手槍一樣,交換一冊詩集。在多多眼中,“芒克正是這個大自然之子,打球、打架、流浪,他詩中的‘我’是從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他所要表達的不是結論而是迷惘。”
在這個有著傳奇色彩的群體中,郭路生(食指)的色彩最濃烈。阿城印象中,他“笑貌謙謙而無卑色”,冬天常戴一頂60年代就絕跡的“豬耳朵”棉帽,“時不時裝,依然有氣度”;何京頡回憶,郭路生因對一位維族姑娘愛得真切,在草地上翻滾、哭喊,他的《春天》“異常地熱烈,驚人地美麗”;戈小麗記得,郭路生是惟一念詩能把人念哭的人,杏花村的人最愛聽他朗誦《相信未來》,“念到抒情處,他半閉眼睛,眼神幽沉而迷茫;念到抒情處,眼睛里充滿快樂和跳躍的波光;念到激昂處,他執著地看著前方,眼里充滿熱情。”
對于曾為《今天》冒險工作的趙一凡的回憶令人沉痛。這位受人尊敬的民間文學史家生前許愿,假如將來有人研究“文革”,他愿意把自己花多年心血積攢的文檔拱手相送??上∈藕?,那些寶貴藏書和檔案,竟被人草草處理,當廢物賣了。
由今天看昨天,那些親歷者講述的故事,溫暖,明凈,不動聲色,卻令你著迷,例如齊簡在《詩的往事》中提及初讀郭路生詩的情境:“那晚停電,屋里又沒蠟燭,情急中把煤油爐的罩子取下來,點著油捻權當火把。第二天天亮一照鏡子,滿臉的油煙和淚痕。”
透過清明的文字,那些油煙,那些淚痕,滲入當下,足以使每位讀者悵惘、喟嘆。
《我們家的人和事兒》
茅青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09年4月
茅氏家族歷史上出過5個狀元,近代以來更是英才迭出,茅以升、茅于軾為其中代表人物。作者茅青說,“我家這幾代人幾乎都是文人或者知識分子,很少有人經商……我們這幾代人的經歷見證了一百五十年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為強國夢所做的努力、遭遇的挫折和走過的彎路。有時,一段小小的彎路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茅家是個大家族,親戚朋友非常多。盡管有‘文革’和種種政治運動,我們家永遠人來人往不間斷……‘文革’期間很多家庭互相揭發,家庭四分五裂,我們家從來沒有這種情況。”
《你我之間:邁克·華萊士回憶錄》
[美]M·華萊士 G·P·蓋茨 著 中信出版社 09年6月
在這部回憶錄中,美國著名電視新聞記者、CBS電視臺《60分鐘》欄目王牌主持人邁克·華萊士對那些曾被他置于“電視宗教審判所”的世界級政治、藝術、演藝界名流們進行了深刻、辛辣和富有人情味的解讀。書中回顧的采訪對象包括上半個世紀歷任美國總統(除了喬治·W·布什);第一夫人們,如埃莉諾·羅斯福和南希·里根;文藝界名流、社會革命家等聲名顯赫之輩,以及黑幫頭目和詐騙犯等臭名昭著之徒。
《小津》
[美]唐納德·里奇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09年4月
小津安二郎在他的同胞心目中,是所有日本電影導演中最具日本特色的一位。他畢生的電影只有一個主要題材——日本的家庭,只有一個主題——家庭的崩潰。崩潰中的日本家庭在他的53部劇情長片中都有所描繪。小津電影中的家庭,像現實中的日本家庭一樣,有兩個主要的延伸部分,學校和辦公室,日本人在這兩個場所表現得更為非個人化,更具有團體性。日本的學生在學校找到第二個家,并且終其一生與同學保持著親密聯系;日本白領工人在辦公室找到第三個家,將自己和所在公司視為一體。小津電影中很少有快樂的家庭,雖然他早期的電影不時表現家庭困境被克服的情形,但他成熟期的電影,卻幾乎都是表現家庭成員趨于分崩離析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