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穿越時空的記憶

天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她在許多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遠遠超越一座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建筑。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一組以天安門為背景的“老照片新拍”走進人們的視野。

攝影師黑明策劃了這組照片。拍照時,黑明盡可能選擇同樣的季節,同樣的姿勢、表情,甚至等待太陽在人物身前身后投下同樣的影子。當跨越時空的兩張照片被并置時,人們仿佛看到了歲月之河的兩岸。照片中,不同的人物面孔,體現了各具色彩的不同人生,折射著共和國成長的印記。(黑白照片為資料照片)

天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她在許多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遠遠超越一座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建筑。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一組以天安門為背景的“老照片新拍”走進人們的視野。

攝影師黑明策劃了這組照片。拍照時,黑明盡可能選擇同樣的季節,同樣的姿勢、表情,甚至等待太陽在人物身前身后投下同樣的影子。當跨越時空的兩張照片被并置時,人們仿佛看到了歲月之河的兩岸。照片中,不同的人物面孔,體現了各具色彩的不同人生,折射著共和國成長的印記。(黑白照片為資料照片)

60年,穿越時空的記憶

左圖為1949年開國大典的前一天,楊振亞(右一)與兩位戰友在天安門前留影;右圖為60年后的2009年,已經從八一電影制片廠退休的楊振亞再次站在同一地點拍照,兩位戰友已不在人世。(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58年在部隊工作的應德毅(右)與妻子章錦芳帶著3歲的應左娃(左一)和6歲的應代婭在天安門前留影;右圖為2009年,已成為教師的小女兒應左娃(左一)和曾留學德國并就職于西門子的大女兒應代婭(左三)再次與父母應德毅(右一)、章錦芳在天安門前留影。(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64年,32歲的陳士和在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上留影,當時她是山西省水利廳的一名工程師;右圖為2009年,78歲的陳士和回國探親時再次在金水橋上留影,這時她已經退休并定居美國。(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69年,在部隊工作的毛聯裕與母親在天安門廣場留影;右圖為2009年,已經退休的毛聯裕再次在廣場留影,母親已經去世。(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70年,9歲的馬潔和6歲的弟弟馬剛在天安門廣場合影;右圖為2009年,在銀行工作的馬潔和在公安局工作的馬剛再次在廣場上留影。(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70年,同在北京牛街回民小學上學的馬惠云、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由左至右)身穿當時最流行的綠軍裝在天安門留影,那時她們中最大的11歲,最小的10歲;右圖為近40年后的2009年,已退休的馬惠云、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由左至右)再次在天安門前留影。(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72年,回家探親的楊浪與母親在天安門前留影,那時他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右圖為2009年,已經是財訊傳媒集團常務副總裁的楊浪與母親再次在天安門前留影。(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76年,14歲的劉暉、7歲的李璠和14歲的李璐(由左至右)在天安門前留影;右圖為2009年,劉暉、李璠、李璐(由左至右)在天安門前留影,曾留學德國、現在北京開辦了一家心理咨詢診所的李璐說:“我和小妹(劉暉)、侄女(李璠)快30年沒見面了,因為重拍這張照片,我們再次相聚,心情特別激動”。(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80年9月28日,17歲的劉增榮初到北京,在天安門前拍下紀念照,當時,劉增榮剛從福建龍巖市上杭縣中都鎮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右圖為29年后,在首都經貿大學校報當攝影記者的劉增榮于2009年3月31日在天安門西華表前再次留影,他說:“昔日重現,我仿佛回到了29年前的那一刻!”(新華社 黑明/圖)

左圖為1982年,3歲的王婷婷在天安門廣場留影;右圖為2009年,王婷婷再次在天安門留影,這年30歲的她在北京經營著自己的一家網店。(新華社 黑明/圖)

網絡編輯:merak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