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

20窟主佛像1

旅游特色: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按自然地勢劃分為三個區域:東部第1-4窟,中部第5-13窟,西部第14-45窟?,F存大小佛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石窟規模宏大,雕刻藝術精湛,造像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5世紀世界藝術雕刻的最高水平。1961年3月,云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

 

第6窟中心塔柱

文化主線:
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北魏稱武州山石窟寺,又名靈巖寺。石窟的開鑿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開鑿的曇曜五窟(16-20窟)是云岡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藝術東傳的頂級作品,她以北魏早期五位皇帝為原形,造像高大雄偉、渾厚質樸,突出了威武莊嚴的皇家氣勢,在宗教意義上體現了佛法流傳不息,世代長存的思想。從獻文帝時代開始,云岡石窟皇家工程轉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到孝文帝太和年間達到鼎盛,這一時期開鑿完成的洞窟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組雙窟和第11、12、13窟一組三窟,以及未完工的第三窟。中期石窟造像的特點是:西來之風不斷,胡風胡韻依然濃郁,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同時漢文化融合趨勢明顯,漢式建筑、服飾、雕刻技藝和審美情趣逐漸顯露,這是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充分體現。這一變化填補了我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從“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演變過程的空白。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云岡的皇家工程基本結束,晚期開鑿的洞窟以民間開鑿為主,洞窟規模較小,但類型復雜、式樣多變,造像風格迥異,與龍門石窟早期的北魏造像如出一轍,體現了中華民族與西來佛教像法的進一步融合。
 

第18窟主佛

景點收入對周邊地區帶來的影響:
        云岡石窟景區年接待游客量約60萬人次,旅游業收入約占大同市旅游總收入的20%。近年來云岡石窟景區收入主要用于景區文物保護工作和景區旅游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為更好地保護文物旅游資源,發展旅游事業,改善當地居民生存環境,提高就業率,2008年起,大同市政府啟動了云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云岡峪綠化改造工程,并對云岡鎮實施整體搬遷,把石窟周邊不協調建筑全部拆除,進行全面綠化美化。同時為徹底解決云岡地區污染問題,今年對省道339進行改線,同時全面治理十里河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后,云岡地區生態環境、旅游環境將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得到全面發展。

 

第9_!3窟外景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