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的人生之福
本來就有,現在不想有了,從而辭之謝之。季先生不是這樣,他本沒有,被外界硬性加上了高帽,安然戴得若許年,才發覺上當、不對勁,趕緊摘下來
責任編輯:馬莉
大家給季先生戴上 “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頂桂冠的高帽,季先生的“辭謝”,實際上是很富自知性的舉動,是把本來沒有的拒之門外,“辭謝”也者,常規的意思是說——本來就有,現在不想有了,從而辭之謝之。季先生不是這樣,他本沒有,被外界硬性加上了高帽,安然戴得若許年,才發覺上當、不對勁,趕緊摘下來
季羨林老人突然去世,活到98歲高壽的他,7月11日這一天,帶走了風風雨雨近百年的滿腹經綸。
我和季老并無交情,只有交道:1999年參加過他88歲生日的慶賀會。之后參加“三聯·哈佛燕京”叢書研討會,他是叢書學術委員會主任。2004年,我責編和策劃了一套“速讀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共17卷,其中一卷寫的是季老,我們便請季老擔任總顧問。我寫的兩卷為老舍和沈從文。“老舍卷”2009年1月在東方出版社修訂再版,更名為《老舍的沉浮人生》。如果不策劃這一套叢書,我就不會寫這兩本書,所以,季老多少和我有了交往。給我上過課的老師錢理群、陳平原等先生都是季老的學生;我讀研究生時的導師張志忠先生,是謝冕先生的弟子,也是季老的學生。因此,從師承來說,我是季老的“孫輩”。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2006年1月26日,95歲的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在就醫的解放軍總醫院借助高倍放大鏡讀書 圖/CFP
一個人活得長久,對他的爭議也會如影隨形地相伴左右。季羨林先生一生提出的不少觀點爭議頗多,最大的有兩條,一是他的“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二是他于2008年1月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推出《季羨林生命沉思錄》,談及他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意見時,他認為:“新詩,我則認為是一個失敗。”這一說法招致許多詩人的不滿,他們紛紛發表意見,稱季羨林不是詩人,對新詩了解也不多,說“新詩失敗”沒有任何根據,甚至他本人對文學也沒有多少貢獻等等。當然,捍衛季羨林觀點的也大有人在。這很像解讀老子、孔子、莊子,“圣人&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