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杰克遜和我們時代的精神貧困
為什么13億的中國社會,大家的口味竟這么單一,乃至崇拜杰克遜到了瘋狂的程度,容不得一個“不”字?這種崇拜,是說明了杰克遜的偉大呢,還是說明了我們精神的貧瘠?
責任編輯:馬莉
在沒有錄音錄像的時代,你要想娛樂就得自己彈琴,而不是要死要活地當某大明星的粉絲。杰克遜的粉絲和我們這代人一樣會老的,到那時他的作品或許被年輕人看作是老頭兒老太太們的懷舊曲
在邁克爾·杰克遜葬禮前,我投給《東方早報》一篇文章《杰克遜熱可以休矣》。值班的編輯是個非常有職業精神的年輕人,他對我的觀點嚴重不同意,他發短信希望我不要無視杰克遜對人類心靈的震撼。但他以“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要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精神,在葬禮那天,將我的文章以《邁克爾·杰克遜熱可以告一段落了》的題目發表了。我隨即也把原文貼到了我的博客上,兩天時間引來兩萬多點擊,一千多條留言。留言中99%對我加以痛斥,80%以上是辱罵,甚至有“弄死薛涌”之類的暴力語言,這在西方社會幾乎可以被視為是死亡威脅,到了要打電話叫警察的地步。我當然對此并不抱怨。如同我一向強調的,“網絡民意”的崛起是中國的巨大進步,即使在這一過程中不免泥沙俱下,也要對網絡的言論自由悉心保護,切不可因小失大。我只是有點為杰克遜本人傷心。他大概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粉絲會以這樣的面目出現。這種狹隘、容不得不同意見的聲音,大概和他的音樂不那么和諧吧。
邁克爾·杰克遜 圖/CFP
我在我的文章中不過是引用了紐約一位共和黨議員的話,說杰克遜變態、生活低俗,媒體對他的死報道過分。我之所以對這番評論表示贊許,不過是因為當時媒體對杰克遜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