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儒教的幽靈在游蕩
任繼愈與季羨林同為山東人,都被視為中國的文化大師。7月11日,兩位文化老人在同一天去世,任繼愈比季羨林早走了四個小時。
責任編輯:夏辰 袁蕾 實習生 陳晨 朱怡
任繼愈曾以兩首歌曲暗示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某種缺失:《國際歌》中說,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東方紅》卻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他為人民謀幸福。任繼愈指出:“我們直接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差了一個階段。”
任繼愈與季羨林同為山東人,都被視為中國的文化大師。7月11日,兩位文化老人在同一天去世,任繼愈比季羨林早走了四個小時。
在當日新華社播發的電訊中,官方給任繼愈的頭銜分別是: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公眾對季羨林的熟悉程度明顯高于任繼愈。首都師范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原道》主編、任繼愈再傳弟子陳明表示,季羨林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曾與冰心等人介入公共話題而走入公共視野,其散文著作《牛棚雜憶》一度成為關注焦點。“相形之下,任繼愈身上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色彩淡一些。”陳明說。
在陳明看來,任繼愈一生的學術貢獻以“學術活動的組織”最為突出——任繼愈主編的四卷本《中國哲學史》從1960年代起就被用作大學教材,直到今天,各學校依然在使用這套著作。此外,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中國道教史》、《宗教大辭典》也成為學術界的經典著作。
“一輩子不擔任掛名主編”是任繼愈去世后,媒體對這位文化老人最普遍贊譽。
陳明曾經是任繼愈擔任所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1991年,他應邀參與《中國哲學發展史》的編撰討論會,該書由任繼愈擔任主編。會議在當時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招待所的平房里舉行。“黑咕隆咚的,有點像窯洞。”陳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幾乎每次會議任繼愈都要參加。“編撰工作開始后,他還退過別人的稿子,因為他覺得寫得不行。”
任繼愈曾先后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及名譽館長的職務,許多人都曾經認為那只是一個虛職罷了。事實上,任職二十余年的時間里,任繼愈組織了大量古籍整理及信息化工作。直到三年前,90歲高齡的任繼愈還堅持每周兩次去圖書館上班。
現居美國的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在位于科羅拉多州一個小鎮的家中聽說了任繼愈去世的消息,他是任繼愈最為得意的學生之一。李澤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由于自己身體欠佳,可能不再撰寫紀念文章了,他希望通過南方周末表達他對先生去世的悼念。
●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山東省平原縣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1939年,考取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師從湯用彤和賀麟。
●1942年,開始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并在北京師范大學擔任中國哲學史課程。
●1956年,晉升為教授,并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59年,毛澤東找其談話,強調要重視研究宗教問題。
●1963年,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出版。
●1964年負責籌建國家第一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同時出任所長至1985年。
●1970年,被下放河南信陽干校。
●1973年,出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
●1978年以來,先后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和哲學組召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