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常凱申”,來了“赫爾珍”——為《赫魯曉夫全傳》挑刺
繼“門修斯”、“常凱申”之后,又出現了“赫爾珍”。這種前仆后繼的壯觀場面正在成為圖書出版界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不能不說是圖書出版界的悲哀。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圖書觀察
■編者按:
翻譯是很艱辛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鬧笑話。近年來出版事業空前繁榮,翻譯過來的好書很多,但也不乏泥沙俱下的情況。前幾年曾有學者將英文著作里出現的孟子回譯成“門修斯”,最近又有一位教授,把蔣介石回譯為 “常凱申”,騰笑中外。下面批評的這本書,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錯誤。人孰無過?偶爾出現幾個低級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面積地出現,就沒法用這樣的話來辯解了。
數年前偶然得知,一本名為《赫魯曉夫:一個人和他的時代(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的書獲得2004年度美國普利策獎。據稱這是迄今最完備的赫魯曉夫傳記。2003年在美國甫一面世,2500冊精裝本即全部售罄,25000冊簡裝本也搶購一空!兩年之后,赫魯曉夫家鄉的俄國青年近衛軍出版社出版了此書俄文版。此書還被譯成捷克文、西班牙文、日文、愛沙尼亞文和拉脫維亞文出版。
美國學者威廉·陶布曼為寫作此書,嘔心瀝血,歷盡艱辛,花了整整十年時間。正所謂“十年磨一劍”。
這么好的一本書,當然得先睹為快了。發現中譯本出版的消息后,筆者便以最快的速度購得此書,興沖沖地放下手頭的工作,想美美地享受一下閱讀的樂趣。誰知才看了沒幾頁,便想打退堂鼓了。
一、理解錯誤
前言部分開頭兩句話就把筆者給打懵了。請看譯文:
如果你問很多西方人,這樣的俄羅斯人也不在少數,他們很可能都會回憶說尼基塔·赫魯曉夫就是那位在聯合國拿鞋子敲打會議桌的粗俗的、沒有教養的鄉巴佬。但這位身材矮小、體格強壯、眼睛小而犀利、雙耳突出,而且顯然有著旺盛精力的人在蘇聯人眼里并非笑料,即使他讓眾多的蘇聯人蒙受了因為他的統治而帶來的惡果。
拙譯:
要是向許多西方人 (也許還有許多俄羅斯人)問起對赫魯曉夫有何看法,他們多半都會想起那個在聯合國大會上拿皮鞋敲桌子的粗俗無知的小丑。然而這個矮小墩實、眼睛不大但目光銳利、兩耳突出、精力旺盛的人可不是什么蘇式笑料,雖說他常常成為笑話里的主角。
用黑體字標出部分的原文為:
But the…… man…… wasn’t a Soviet joke even though he figures in so many of them.
這里,用黑體字標出的部分是不是譯得有點兒離譜?什么“統治”、“惡果”之類,原文并無這樣的意思或者暗示。
再看第97頁倒數第5行: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在列寧格勒被處決。
所謂“處決”,就是執行死刑的意思。稍微了解蘇聯歷史的人都知道基洛夫遇刺一事,這也是蘇聯歷史上的一樁奇案,案情至今撲朔迷離?;宸蚴潜淮躺硗龅?,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