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根”能留住嗎? 總理批示、學者呼吁、既有保護文件三重屏障失效
專家學者聯名反對拆遷。在南京市規劃局的演示文件中,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被偷偷抹掉。三年內,溫家寶總理兩次批示保護。但“拆”字仍然被刷上了老城南的青瓦白墻。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周龍鳳
南唐時的街巷輪廓,宋代的古井,明清的建筑和石板路。老城南就是南京的根。如今,老城南正在被強行抹去。
專家學者聯名反對拆遷。在南京市規劃局的演示文件中,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被偷偷抹掉。專家們懷疑,這份與既有保護文件嚴重沖突的演示,會提交給即將到來的中央調查組。
三年內,溫家寶總理兩次批示保護。但“拆”字仍然被刷上了老城南的青瓦白墻。
南京老城南的軀體正暴露在大錘與推土機之下,拆遷工人們的鋼鐵機械對準了那些七架梁的木構大宅。死去的雕花門窗散落在倒塌的斷壁與碎磚間,粗壯的梁木四處橫陳,立向天空的幾根殘柱像巨型生物的殘骸。“河房之外,家有露臺,朱欄綺疏,竹簾紗幔”,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里所描述的景致,如今已被強行抹去,變成了瓦礫堆雜的工地。
老城南已面臨自己的最后時刻。
外地人或許不了解老城南,但都熟知秦淮河。老城南就是依傍著秦淮河而發端的古老街區,它走過了上千年,與南京的歷史一樣長。因為在南京建都的歷代統治者,都只在南京北部尋地發展,所以直到上世紀80年代,政府的規劃都從未打擾過這里。
老城南昔日的幽雅,如今多處已成瓦礫?!D/老城南志原者
老城南昔日的幽雅,如今多處已成瓦礫?!D/老城南志原者
南唐時的街巷輪廓,宋代的古井,明清的建筑和石板路,歷史的遺跡在這里混合并存,老城南還呈現著自然生長的狀態。老城南是南京的根,承載著千年的秦淮風雅。如果失去它,古都南京的歷史便只剩下自1927年往后的80年。
但現在,南京有關部門正在反復宣布說,老城南已經“危舊”,不再適宜與世代住居在此的人類相依為命。政府還說,為了讓老城南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必須拋棄自己老房。在官方話語中,老城南拆遷被稱為“舊城改造”,或是“危舊房改造”。這一命名將老城南的既存價值降低為零,也正是政府拆遷決心的表征。
人與他們的老屋正面臨著相同的命運:無論根向下扎了多深,都會被輕描淡寫地一拔,丟出去。
今年4月,南京的29位學者簽名呼吁:馬上停止拆遷,歷史街區已快被推平為“凈地”。這封呼吁信,通過各種渠道被寄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江蘇省委、南京市委,以及國務院。他們的聲音成為古民居可以依靠的最后一道堤壩。
一個月的沉寂之后,中央調查組來了,這被學者們看作一道穿透高樓陰影的日光,照射在老城南的屋瓦上。
但是,在和南京有關部門的一輪交鋒過后,學者們開始懷疑南京政府的匯報中存在隱瞞與欺騙: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概念被偷梁換柱;項目調查毫不遵守程序正義原則;一幅看似真誠的保護圖上掩蓋著多數老房已被強拆的事實。
老城南已入生死之地。如果一切努力都失敗了,這將成為簽名者們為老城南做的最后一件事。
激辯“歷史街區調查研究”
5月下旬,總理溫家寶再次就老城南保護作出批示,與上一次批示僅相隔三年。
此后,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比調查組更早一步到達老城南。他在實地走訪后,表達了一個文物保護者的堅定態度。
5月27日,單霽翔對南京分管城建的副市長陸冰說:你們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理解有錯誤。歷史街區雖然不是文物,但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我看到的情況來講,不是太好。”單霽翔相當不滿。他站在已被拆光的安品街地段,質問官員:“這就是你們說的‘鑲牙式保護’嗎?牙在哪兒呢?”
下午,在一個論壇上,單霽翔又提此事:&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