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狀元:從“王牌”到“棄子” 重點中學高考競爭慘烈手段起底
重點大學錄取已近尾聲,在各個重點中學的光榮櫥窗中,新一輪的狀元和名校錄取生即將被張貼展示。而可以預見的是,在南開中學光環圍繞的榮譽櫥窗中,不會有田中,也不會有何川洋。
責任編輯:曹筠武 傅劍鋒
重點大學錄取已近尾聲,在各個重點中學的光榮櫥窗中,新一輪的狀元和名校錄取生即將被張貼展示。而可以預見的是,在南開中學光環圍繞的榮譽櫥窗中,不會有田中,也不會有何川洋。
何川洋屬于南開中學文科實驗班。這樣的實驗班還有另外一個別稱:清北班——何川洋和田中們,都是沖擊北大清華的種子選手。他們是重點中學競爭中的王牌,更是各自學校榮譽與利益的來源。
所有的手段,都是為了保證這些“品牌產品”順利進入北大清華。而獲取加分,只是手段中的一種。在異常激烈的北大清華名額競爭中,這早已不算秘密。
過去半個多月里,何川洋過得無比煎熬。這名生于1991年的重慶新科文科狀元,成為重慶官方首次全面調查高考加分造假名單里最具標志性的人物,他的狀元身份很快被人曝光于網絡,隨即,他分別擔任巫山縣招辦主任和組織部副部長的父母也人盡皆知。
自6月24日分數放榜起,這名重慶高考文科狀元的手機一直關機,這導致當地媒體對狀元的例行報道與排版首次出現嚴重失衡。在新科理科狀元的詳細新聞報道及近照旁邊,關于何川洋的只有班主任對他的評價及他的一張證件照。
真實的何川洋比證件照上的樣子要生動得多,一米六五左右的個子,黑邊框架眼鏡、藍色Jack&JohnsT恤配仔褲、白色運動鞋。差幾個月滿十八歲的他,說話還有些奶聲奶氣。
這段時間,何川洋的父母全天候守護著兒子。絕大多數時候,何川洋待在家里發呆、搞詩詞鑒賞,不上網、不看任何關于他的新聞;不時地,他聽到父母在電話里婉拒無數媒體的采訪請求,對已經站到家門口的記者說沒人在家。
除了重慶有關部門聯合調查的結果,之前風傳于這座山城的各種造假段子還尚待證實,但一個事實是,近三年,重慶考入北大清華的加分考生比例越來越大,2008年,北大在重慶招錄22名文科考生中,就有17名是獲得了加分,其中13名二級運動員,4名民族聚居區考生。
重慶高考狀元民族造假事件時間表 圖/CFP
民族年:土家族鄉里的影子居民
在何川洋的同班同學郎冉冉(化名)眼里,與這半個月的隱藏蹤跡相反,何川洋是個外向活潑的男生。作為文科班上不多的男生之一,他平時喜歡和女生在一起瘋,來勁時,還大方地給大家跳舞;何特別喜歡古典詩詞,寫作文時總愛引經據典,像個“古典文藝小青年”;學習起來,何川洋則像變了一個人,課堂筆記、課后習題做得極其認真,以至許多同學都爭相拿他的筆記復??;何的數學好得“不像文科生”,英語則相對弱些,香港大學認為他的英語口語表達處于邊緣而棄錄,“不是借口”。
郎冉冉說,升上高三后,大家都清楚,班級前十名是沖刺北大的種子選手,平時也得到老師更細致的關照,何川洋屬于這個隊列,但在高考前沒人認為他會成為狀元。“如果何川洋正常發揮,以十幾二十名的名次考入北大,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郎冉冉在電話里嘆氣,作為沒有加分的尖子生,她的父母也參與了6月9日的抗議,“其實我們只要求取消虛假加分,我們不怕競爭激烈,就怕競爭不公平”。
郎冉冉們的父母所抗議的民族虛假加分,對于他們而言,其實是個新名詞。此前,諸多關于加分造假的段子主要集中在體育尖子生和奧賽。如2007年是體尖年,2008年是奧賽年,2009年在縮緊了體尖和奧賽的加分項目與范圍時,則涌現出一個全新的命名——民族年。
這也讓位于巫山縣三小時山路與水路之外的紅椿土家族鄉與鄧家土家族鄉出了名。
將戶籍遷至其中一個土家族鄉的何川洋,其父母更改戶籍及民族成分的手段已被重慶市聯合調查組公布,為其開綠燈的巫山縣民宗局原局長、縣公安局戶籍科科長等官員也已受到撤職的處理。
從另一名同樣被查出民族加分造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