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7.7-7.14)

資源稅開征25年,始終未曾建立剛性制度約束,將這塊大蛋糕作適當分切,用于對礦區周邊民眾的直接利益補償。不僅如此,甚至生態補償都沒有真正落實。

責任編輯:史哲

評審:曹林 馬少華

No.1(空缺)

No.2 大師已走,風骨長存

網易評論,7月11日,作者:白用夏

(原文摘編)季羨林先生的專業,近乎古代之“小學”,拜現代資訊所賜,季先生得在生前享受其本應享受之盛名,知道季先生大名者固多,可這些仰慕者、稱許者乃至炒作者中,又有幾位讀過先生之作。無從知之,又何從仰慕,則如此紀念,又有多少真意可言。于文化而言,最該取法的,乃是季先生對“無用之學”之虔誠,不媚俗,不從眾,惟如此,方能造就文化之價值。

季先生之為人所尊重,不獨在學問,亦在其敢說真話,直抒己見。其仰慕者、贊佩者固多,但真心愿意如季先生這般,怕是便不會如此之多。

季先生曾說,自己不是什么國學家,因為“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言之鑿鑿,因此季先生之離世固令人嘆惜,其所造成的學術界損失也有目共睹,卻也不必為“國學淪喪”、“文化沒落”而過分痛悼。

拜盛名所賜,季先生的文稿總算多數付梓,但印數有限,購者寥寥;許多已辭世、尚健在的古文字學、史學和嚴肅文學研究者,著作等身卻沒辦法將嘔血之作變成鉛字,只能皓首窮經,默默無聞終身,即使如季先生這般出名,卻也非學術之功,非文化之功,季老縱健在,國學該淪喪的也同樣淪喪,文化該沒落的,不是也同樣沒落?同理,縱使季老不在,那些被季老“環顧左右,大有人在”的學問人,以及連季老都不知、未顧的有心人,也還會守住其一份執著,將這份文化薪火相傳下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