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真相”的真相與“沒有表達”的表達(序)
我們承認,它從很獨特的角度記錄了新聞與新聞人、現實與反思者。
一、這是本什么樣的書?
新聞呈現“真相”,“真相”的發掘過程是如何進行、怎樣操作?這是一本把“追尋真相”的幕后過程真實呈現的書;
新聞意味著“信息選擇”,囿于版面、環境、時機,報紙上呈現的當然不是新聞的全部,這是一本把“沒有表達”的信息公開表達的書。
南方周末有句流傳頗廣的話:“當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當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本質上,這是一本“在路上”的書。
這本書,一定程度展現了一份影響全國的報紙新聞生產的秘密,展現了一個不斷追求的媒體新聞后臺操作的真相。
“追尋真相”的真相,“沒有表達”的表達。有人說,書中文章的價值甚至可能超過南方周末的公開報道。這當然是謬贊。不過,我們承認,它從很獨特的角度記錄了新聞與新聞人、現實與反思者。
二、為什么會有這本書?
這本書的文章,基本上來自南方周末內部刊物上的業務探討篇什。
在內部,南方周末一直保有一種傳統——對專業追求和業務創新的無比看重。從創辦至今二十多年,不論是高歌,還是潛行,南方周末在任何局面下都沒有放棄這種新聞探索、專業追求。
這樣一種“職業共同體”的傳統,提醒同仁對新聞報道保持及時地檢視,對職業操作有不斷地反思。于是,就有了這些文字。
這些文字,是新聞的側影,是報紙的底色,是對現實的別樣映射。
三、這本書想表達什么?
這本書,是想表明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持。
中國新聞業的發展,不僅僅是關乎環境、體制。事實上,在新聞的專業操作和職業規范方面,同樣需要足夠的自省和持續的積累。
很多中國媒體在做年度人物,可是,有沒有哪篇達到了時代周刊關于年度人物朱利安尼(9•11時的紐約市長)報道的專業水準?很多中國媒體在東南亞海嘯發生后趕赴現場,可是,有沒有哪個能達到BBC那樣了然于胸、調度從容?很多中國媒體在做民情報道,可是,有沒有哪家能像紐約時報那樣,把“民意調查”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樣式上升到科學化、常規化的程度?
至少從技術角度,我們必須承認差距。中國今后的媒體競爭,將越來越不是“膽大者勝出”,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勢必成為更重要的因素。
這應該是新聞人的“黃金時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大國,由烏托邦夢想慢慢向常識回歸,由資源和權力的高度集中慢慢向公民個體分散,宛如一艘大船,正在緩慢而又不可逆轉地轉向,駛向與她的歷史、人口、生產力、民族抱負相稱的境地。在這樣一個也許是空前絕后的轉型和變動的年代,應該誕生出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企業家,也應該誕生出偉大的媒體、偉大的記者。
時代降臨時,機會給予理想與技術兼具的人。
這本書,是南方周末同仁對職業操作和專業技術進行總結、思考、探索的部分結晶。這是第一輯。新聞不止,新聞后臺操作的探索亦不止。
網絡編輯:mer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