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歷史上的三道招牌菜

一名好記者的必備要素是: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和較好的文字感覺,有對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還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所謂“四有”新人。

前段時間在老南方周末人聚會時,江藝平老師說她任主編期間對南方周末印象深刻的三篇稿子,第一篇是陳菊紅的《文湘莉在1997年的最后三天》,第二篇是余劉文、長平的《昆明在呼喊——鏟除孫小果》,第三篇是鄢烈山的頭版國慶評論《從臣民社會到公民社會》。下來細想,發現江老師選擇的這三篇稿子居然分別代表了新聞的三個不同風格。

書架上那本王爾山著的《提問是記者的天職——與英美報刊主編對話》一放已經有兩三年歷史了,一直沒有仔細地去看。近兩天一時興起,仔細讀了讀,發覺還是有不少有意思的東西在里面,比如關于怎樣才是一個好記者、主編如何考核記者、主編的職能是什么、如何把握讀者感興趣的東西、以及各個不同媒體的內部架構與運作機制等等,由此產生久違的一些關于新聞的雜感。

什么樣的記者才算一個好記者,或者說一名好記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什么?照說這是新聞最基本的ABC,不過,可能也并不是說所有的傳媒人都想清楚了。因為,它實際上還牽涉到對什么才是新聞這一本質問題的判斷。

對于這一點,英美各大著名報刊的幾個主編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茲摘錄如下:

《泰晤士報》主編羅伯特•湯姆森說:“想出富有獨創性的點子,并以漂亮的文筆寫出來。”

在回答另一個問題時,他還說:“假如你(主編)是記者出身,你就懂得怎樣很快地就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了解對方,特別是了解對方有沒有成為一個好記者的潛力。比如看一篇文章,你總能馬上看出作者是不是適合當記者,是不是應該勸他永遠放棄成為記者的念頭,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寫文章,或者說他能寫文章,但不知道怎么寫才能讓讀者覺得有趣。還有些人是永遠找不到新鮮的東西。新聞工作的主題就是收集信息,假如你發現對方沒有這個本事,那就干脆勸他放棄吧。”

《衛報》主編阿蘭•魯斯布里杰說:“追求準確性,這是第一位的。再就是聰明、敏捷、能寫文章,這是最起碼的條件,你非得能寫文章不可,而且要寫得機智、容易理解,讓大家有興趣讀下去,文筆不能糟糕。”

《經濟學人》雜志主編比爾•艾默特說:“思路必須清晰,表達必須清晰,也就是高質量的思考,然后是高質量的寫作,再有就是非常好奇,總想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會這樣,這樣會有什么后果。”

《金融時報》主編在回答怎么招到人時說:“你只要見了他們就能看出來。不僅要有激情,還要有完成任務的能力、好奇心、積極性和聰明才智,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最基本的素質。”

《財富》雜志執行主編里克•科克蘭談到用人哲學時說:“我們相信‘你不僅要說得確切,還要說得好’。(1930年代《財富》的創辦者)享利•劉易斯由于招聘作家擔任財經雜志記者而受到質疑,因為當時的普遍看法是他應該從華爾街尋找財經專家,他卻說“我可以教詩人學會計,卻沒法教會計師寫文章’。這句話奠定了財富雜志的基礎。”

縱觀這幾位主編的觀點可以發現,他們認為一名好記者的一個共同要素是文筆要好,寫的文章要生動有趣,容易理解。這,或許是令國內傳媒人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的??磭鴥让襟w界,包括我自己,這些年來由于反感宣傳模式,所以對記者能夠采訪硬新聞、能夠突破封鎖、從而拿到料的能力特別的強調。當然,拿到第一手的、最核心的材料的能力,永遠是一個優秀記者的根本點和基礎,但是,由于環境收緊,記者單純拿猛料的空間其實是有限的,而且,大部分人即使拿到了料,也很難對料進行非常好的文本整合與創造,在敘述的方式方法、詞語的選擇以及材料的選擇處理等方面仍是非常簡單的一些套路和模式,只能是機械地把料鋪陳開來,于是,國內媒體界新聞文章質量之粗糙便可見一斑了。

在這方面,1997-2000年高速發展時期的南方周末倒是做了些很不錯的嘗試。南方周末的一些老記者在拿到材料后,在新聞寫作和文本架構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致使南周當時在新聞品質上大幅走在了國內媒體的前列。

前段時間在老南方周末人聚會時,江藝平老師說她任主編期間對南方周末印象深刻的三篇稿子,第一篇便是陳菊紅的《文湘莉在1997年的最后三天》,第二篇是余劉文、長平的《昆明在呼喊——鏟除孫小果》,第三篇是鄢烈山的頭版國慶評論《從臣民社會到公民社會》。下來細想,發現江老師選擇的這三篇稿子居然分別代表了新聞的三個不同風格:第一篇是對一個并不是太張揚的新聞事件,發現它的獨特價值和角度,然后再用一種很好的文筆去敘述它;第二篇則是典型的靠曝猛料取勝的揭露性報道;第三篇則以邏輯思維和見識取勝。

在南方周末前幾年,第二種風格顯然給外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南周贏得最廣大銷量的招牌菜,并樹立了它在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形象與公信力。然而,這一成功發展到后來也變成了一種路徑依賴,那就是它持續需要猛料、而且最好是越來越猛的料來在頭版刺激市場,贏得高銷量,不然,銷量就會下滑,在內部的士氣也會變得低落??陀^地說,南方周末后來不斷出現風波,固然有環境收緊的因素在其中,但南方周末久而久之形成的這種路徑依賴恐怕也要承擔相當的因素。

在2000年下半年我來南周的時候,南周剛在錢鋼主導下,以西部大開發的系列報道為標志,啟動一場大轉型。但西部大開發所代表的方向是否是轉型的最佳方向,在內部顯然未達成共識,在市場上也激起了養成閱讀路徑依賴的不少讀者的不滿,南周的領導層也缺乏堅定不移地轉型的權威和力量,所以,此次轉型并沒有堅持到最后。

其實,以南周當時所擁有的那么龐大的發行量,如果主導者能夠有魄力和決心,制定一個在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內,哪怕是付出發行量暫時下跌20-30萬份的代價,也要改變那種飲鴆止渴的發展模式,在第二種風格上面自覺地變得更加克制、更有理性和技巧,從而在第一種和第三種風格上面做更多的探索——事實上,南周當年的不少稿件和版面還是顯示出了逼人的才氣和想象力,這一點恰恰是今天的南周相對而言比較缺乏的——那么,或許今天的南周依然是一份走在中國新聞最前沿的、令人尊敬的報紙,同時也會誕生更多真正的名記者和真正一流的佳作,而不會象現在這樣,給新聞界貢獻幾十個并不一定很有成就感、并不一定很快樂的主編、副主編。

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在一個存在諸多不公正和不確定的轉軌時代,曝猛料永遠是令新聞操作者興奮、也是普羅大眾最期待的,何況即使按另一種模式發展,能不能保證安全,也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假設終歸只是假設而已,歷史還是會按它自己的邏輯和最可能的方向發展。

一說起南周,就扯得有點遠了,不過,看了幾大著名報刊主編談好記者的標準后,的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記者寫作能力的強調,甚至連《財富》這樣的財經雜志,都把寫作能力和文本的趣味性擺在這樣的高度。這顯然屬于新聞技術的范疇,但是在國內傳媒界,大家似乎一直在抱怨環境多么的不如意,卻基本上很少有人在談論技術了,或許,做了一兩年記者的人,就已經覺得,自己在技術上早已是足夠牛叉了。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幾個主編對記者好奇心的強調。記者為何需要好奇心,《經濟學人》的主編解釋得很清楚,那就是有了好奇心才“總想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會這樣,這樣會有什么后果。”

在我看來,記者的好奇心,應該是支撐一名記者去探索和前進的最本源的動力。因為,惟有好奇之,方能久之、方能真正深入。在國內,不少人都只把記者簡單地當作一種養家糊口的職業,自然做了不到兩三年,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職業上的倦怠感與懷疑——這一行,收入顯然不算高,地位也不算高,生活還不規律,還要時不時面臨各種風險。惟有對探索陌生世界真正有興趣、有好奇心的人,方能真正持久,方能獲得持續的價值感與滿足感。我們總是在感慨為何華萊士七八十歲了,還在電視上進行一線采訪和主持,而中國的記者做了2、3年,就考慮轉行做個更穩定的編輯,或者希望成為新聞官僚。造成這一現象,固然是國內傳媒界的激勵機制造成了“不鼓勵你成為一名好記者”這一現實,其實也與從業者是否具有新聞理想、是否真正的對未知世界有持久的好奇心有關。

當然,在當下的中國,人一過了30歲,再談所謂的新聞理想,或許就會顯得頗為可笑了。不少人早已把角色從一名記者轉變成主編、甚至是發行人或總經理的立場了。

另外,不少傳媒人將主持社會正義當做記者職業的動力。尤其在中國,“鐵肩擔道義”的觀點更是深刻地影響了傳媒人的價值觀。有意思的是,在英美各大主編的表述中,沒有一個人將這列為成為一名好記者的要素。應該說,這與英美早已享有法定的充分的新聞自由有關,但是,到底什么才是新聞呢?或許,新聞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揭示真相,促進信息的自由流通,但是,揭示和曝光難道是新聞惟一的功用嗎,或者說,這難道應該是一名記者的惟一沖動嗎?現實生活中有大量與揭黑無關的新聞題材,記者該如何面對這些題材呢?或許,好奇心應該是一名記者更寬泛、更本原的報道驅動力。面對一件事情,你想弄清楚的,并不簡單地是立馬想到,這公不公平,而是應該考慮:它到底是怎么樣的、它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這樣發展、可能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有什么樣的解決之道等等。

同樣在這本書中,美國《娛樂周刊》的執行主編詹姆斯•西摩在談到這是一本什么樣的雜志時說,“我們把娛樂當做一門生意來報道。我們不會浪費筆墨對名人明星評頭品足,(我們)只關心娛樂行業的決策是怎么來的,包括電影、電視、音樂、圖書、錄像帶、互聯網。我們認為讀者會對這個感興趣。”

“這個行業無時無刻不在決策,拍什么電影,拍什么電視,捧誰不捧誰,怎么捧,怎樣推銷新唱片,明星自己又該接什么工作等等,說的都是億萬美元的大生意,這就是我們的報道的基礎。我們要設法找出幕后新聞,看看他們是怎樣做這些大生意的。”

我覺得這是對中國的傳媒人相當有啟示意義的一段話,尤其是他做的還是一本娛樂雜志,卻能持這樣的報道理念和立場。比如說,大家都在罵《無極》的時候,我不知道之前有沒有人冷靜地采訪過陳凱歌:拍這樣一個片子,他是怎樣考慮的,他背后的投資方是怎樣考慮的,他們為什么覺得這樣的片子值得投巨資,他們覺得片子的看點在哪,觀眾為什么會接受、會掏錢,陳凱歌為什么要講這樣的一個故事,為了講這樣一個故事,他在演員、拍攝、舞美、特技等方面又做了哪些考慮,他為什么要挑這幾個演員、他們在商業推廣和市場炒作上面又做了哪些方案和計劃等等。如果我們把這些細節全部都弄清楚了,或許,我們對問題的看法就不是簡單地停留在叫好或痛罵這一初級階段了。而要弄清楚這些,你所需要的,仍然是:好奇心。而不是簡單地急著做評判。它反而會使你的心態更平和,所了解的材料更縱深。

當然,要成為一名好記者,所需要的,顯然還應有比較好的邏輯思辨能力。有些記者很有激情,但抓不住重點和問題的要害,也不能隨著采訪過程中的變化而及時地發現和調整問題的重心,所以,交給編輯的稿子基本上是一堆沒有邏輯的素材。我在南周時即碰到過這樣的記者,有意思的是,這樣的記者居然也成了公眾眼中所謂的名記者。

最后,是與人交際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否從采訪對象里面拿到所需要的料。但我覺得也不必把交際能力抬到太高的程度,只要生活態度積極、性格不是特別內向即可。

所以,如果要我說一名好記者的必備要素,我的回答跟《經濟學人》主編的說法差不多,那便是: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和較好的文字感覺,有對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還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所謂“四有”新人。

可惜,在目前國內傳媒界浮躁和粗糙的大背景下,“四有”新人實在是談不上多。

網絡編輯:merak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