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發致歉函
主編回應說:你們炸吧,我們的樓上了保險,你們炸了,我們正好可以拿到保險后蓋一座新的。
前主編曾接到詹氏家族的電話,說要把南方周末的樓炸掉。主編回應說:你們炸吧,我們的樓上了保險,你們炸了,我們正好可以拿到保險后蓋一座新的。
緣起
做長江醫院這個題,始于老家的一個電話。大概是年前不久的樣子,表哥打來電話說,他小姨子生不了孩子,聽說上海有家長江醫院,專治不孕不育的,很有名,讓我打聽一下。全家打算年后過來看病。
在此之前,我也曾耳聞過長江醫院,但印象不深,更不知道它的廣告在全國——特別是農村——已經鋪天蓋地,幾乎每個地方臺衛星頻道都能看到。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來。
城里很難理解農村一個家庭沒有小孩的痛苦,與城市的“丁克化”不同,一個農村媳婦,如果不能生育,幾乎意味著這個家庭失去了希望,她很可能永遠在娘家抬不起頭來,她的丈夫也可能因此在家庭中失去應有地位。你可以稱之為封建落后,但這卻是現實,某種程度上,也正是這種現實,為無數個長江醫院創造了商機。
聽了表哥的囑咐,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立即發現了一條讓我驚訝不已的消息,這家醫院竟把一個懷了孕的打工婦女診斷為原發性不育,四五天花了三萬多元。我在網上看到兩條類似的新聞,初以為是不同的轉載,但細看一下,才發現是兩起不同的事件,時間僅差十幾天。這意味著院方的解釋是完全不能成立的——他們稱這是醫生的“誤診”所致。
我又打電話給我的老朋友(也是周末的老朋友)陳曉蘭醫生,她說知道,長江醫院成立時還曾想把她請過去,但這家醫院的“名聲”使得上海本地人很少去。
于是我確認了這個題目的價值,報題給編輯,編輯開始也認為,這更應該是一個民生的題目,如果我們做不到了望東方當年做新興醫院的力度,很難夠得上頭版分量。于是我便游說她說,長江醫院的老板開始小打小鬧,現在成了央視的“標王”。結果編輯為之一振,拍板讓做。
找人
這個稿子前后做了三周,是我來周末一年半來做得最費勁的一個。
我先是聯系了上海本地幾家做孕婦不育事件的媒體記者,結果收獲甚少,從他們的言談中,我可以肯定長江醫院背后做了工作。不過有同行還是給我分別提供了兩起事件當事人的電話,“靠你們給我們出口惡氣”。新聞晚報的一位同行曾這樣告我。我沒有細問,但可以由此想象,他們發稿時的困難和發稿后的麻煩。
孕婦不孕案的當事人葉浩魁開始不想接受我的采訪,在我找他之前,因為擔心事情鬧大,長江醫院剛剛賠了他們20萬,雙方“庭外合解”了。葉不想再生事端。我軟磨硬泡,葉最終答應。
次日和陳曉蘭醫生趕到崇明,看了葉浩魁夫婦的病歷,陳醫生很快發現了新問題,因為葉浩魁妻子葉雨林的陰道鏡片子顯示的是“重度宮頸糜爛”,可是這張片子顯示的宮頸是呈“吻合”狀的。由此可以判斷,它的主人曾經生育過——至少流過產??墒?,這又怎么可能?葉雨林如果真的有生育能力,又何苦花巨資去看???
陳醫生當時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販笙蛩晃会t院婦產科的同學請教,結果對方一語道破:那張片子可能不是葉雨林的。原來,在上海的民營醫院曾經多次發生過這樣的事:將一位病重患者的檢查結果存在電腦里,然后安在新來的病人身上,這樣后者就會發現自己的病很嚴重,沒有不治療的理由了。
崇明之行還讓我知道,其實葉浩魁最初并不想跟醫院“私了”(他一直將庭外合解視作“私了”),也清楚這樣做所面臨的導致道義上的壓力,但是沒辦法,法院和律師沒有一個支持他繼續打下去,而且明確告訴他,如果真判的話,不會比20萬更多。在此之前我早就知道,在中國,有無數的醫療糾紛均通過這種私了的方式解決,這樣的結果是助長了醫院的壞風氣,并使他們形成一個固定的觀念:只要有錢,不管多么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可以擺平。
蹲點
然而僅找到葉浩魁還不夠,即便是加上另一起案例,長江醫院似乎仍有辯解的理由,比如仍可以稱是“巧合” 或“誤診”。因此,能找到新的上當病人就顯得相當重要。這樣做的目的是證明:即使是在“孕婦不孕”案之后,長江的行為并沒有收斂。
可這并不是容易的事。連著三天,我到長江醫院“蹲點”,與那些不孕癥患者接觸。從一開始就不順,先是在醫院冒充患者與人聊天時被發現,被盤問幾句后露出了馬腳。因此只能在外面等,通常是在醫院對面,這樣隔一條馬路,便不太會引起醫院保安的注意。每當看到一對患者模樣的人出來(從穿著和表情上很容易判斷),我便快速繞過馬路跟上去,在離醫院較遠的地方跟他們搭訕。但這個方法同樣不靈,大部分患者對我這個不速之客充滿警惕,令我遭到無數白眼。我相信,這些患者的膽子若再大一點,就差不多該報警了。 事實上,在此前有人已經對他們進行過“洗腦”,稱最近醫院里有不少醫托,看到長江醫院的生意好,經常冒充記者拉病源,要大家提高警惕。在屢次碰壁之后,終于有一兩個膽子較大的肯跟我講話。但他們同樣謹慎。正如稿子里提的,有的人給我復印他們的收費單據的時候,悄悄把名字劃掉了。
前后接觸了十多對患者,都不是很成功。最后,通過其他媒體的記者,我得到了一個泰州患者的電話。也就是文中開頭提到的那位。由于他去了長江醫院三次都沒有治好病,因此答應接受我的采訪。到泰州之后我才知道,這位患者去長江醫院之前,其實已經去過多家醫院,也包括所謂的“正規醫院”。結果是欠了一屁股債,病卻一直沒有治好。他們從沒想過要打官司,看到長江醫院“孕婦不孕”的報道,只是無可奈何地笑笑——多年的求醫經歷,使他們已經被宰得麻木了。我想這可能是中國農村多數求醫者的心態:只要病給我們治好,挨宰,我們認了。
挖根
采訪中一個最大的困難,是挖長江醫院投資人詹萬龍的老底。這其實也是支撐這篇稿件的關鍵。為此我想盡了辦法,但不得不承認,始終沒有得到足夠需要的東西。 這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問題。也是長江醫院的死穴。在我多方打探的時候,上海某報一跑醫療口記者明確告訴我,對詹萬龍本人雖不了解,長江醫院的那些貓膩他其實是清楚的,因為這伙人的路數其實都差不多。問題在于,他們相互之間結成了一道密不透風的網,牽一發動全身。因此,即使相互之間有矛盾,卻也不會傻到相互拆臺的地步。“我只能告訴你這些,再多的話他們就會知道是我說的,這個圈子其實很小。”這位老兄說。
正如我文中所提的,在上海,80%以上的民營醫院是被福建莆田人控制的,主要來自秀嶼鎮的幾個村,其中以陳氏、林氏、詹氏為主,大都是性病游醫出身,沒什么文化,也沒學過醫,靠特殊手段發了財后,又承包醫院科室,繼而發展到投資辦醫院。但是,不管做得多大,令人質疑的行為一直貫穿其中,只不過手段越來越隱蔽,路數越來越高明。比如,以前是靠電線桿廣告,現在則上了央視。有的老板還成了當地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投資長江醫院的詹氏,原來跟周末也有淵源。早在1999年,連清川、壽蓓蓓等老師就曾揭過莆田游醫鼻足詹國團的老底。據說,稿件見報以后,前主編江藝平曾接到詹氏家族的電話,說要把南方周末的樓炸掉。江回應說:你們炸吧,我們的樓上了保險,你們炸了,我們正好可以拿到保險后蓋一座新的。
我通過從網上查詢發現,7年之后的詹國團,現在有兩個身份,一個是福建省人大代表,另一個是新加坡一醫療投資集團的董事長。
除了能認定詹萬龍與詹國團同是莆田人外,我沒有拿到足夠的證據證明他們之間有更加親密的關系。不過,有意思的是,長江醫院的企劃部經理詹國強——一個跟我年齡相仿的文質彬彬的年輕人,跟詹國團卻是同一個村。而且,從名字可以看出,還是同一輩份。詹國強在我逼問下承認,董事長詹萬龍其實也是莆田人。
詹國強在長江醫院中的地位,跟我一起去采訪的司機許師傅一看就看出不一般。“你沒看見,院長都對他畢恭畢敬的?”出門后許師傅跟我講。中國的民營醫院有一個怪象,院長通常不是法定代表人,他只是投資方雇來替他賺錢的,當然,如果出了事,也可以拿出來頂,但真正的投資人卻一直躲在幕后。
稿子發了后,有周末前輩看了很激動,說看到周末還能發這樣的稿子感到振奮。但他們也都提出,稿子做得很不過癮,一些關鍵問題都是淺嘗輒止,還多了一些院方和衛生局的無聊口水。我對此只有苦笑,事實上,為了讓這篇稿見報,編輯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廣告
我覺得有必要特別說說廣告的事。長江醫院能火起來,八成應該歸功于廣告,特別是電視臺的廣告。這家醫院注冊資金5000萬,一年收入不到5000萬,可廣告方面能花3000多萬?,F在看來,長江醫院能擺平諸多媒體,其實也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強的關系,而主要是廣告因素,間接的或直接的。
其實也就是錢的因素。
長江醫院一直沒弄明白,為什么在他們剛剛奪得央視民營醫院廣告“標王”之后,央視卻突然“搞”了他們一下。就在央視報道葉氏夫婦“不孕案”之前,長江并沒有怎么把上海的媒體當回事,因為他們的市場是全國。上海人沒人去長江看病,長江也不在乎他們。但是央視不同,這是一顆重磅炸彈,把長江醫院一下炸得暈頭轉向。
搞笑的是,就在這期節目播出前后,同一頻道仍播出了長江醫院的廣告。
在此之前,我早就領教了廣告力量的強大。2003初進周末后,我寫了“傷骨愈膜”的假膏藥,結果事后那家公司馬上在上海的文匯報上登了半版的聲明,指稱南方XX報的報道嚴重失實云云。另一起例子是去年6月,我又打了一個叫“靜舒氧”的假玩意,結果這家公司在健康報和法制日報上登聲明,指出我報道的十條“失實”。兩個聲明都說要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可到現在我也沒看到他們的動靜。后來,我知道,這其實也是他們對付媒體報道的一貫路數,這樣的聲明無疑全是花了錢的廣告,主要目的是給經銷商和醫院壯膽。
尾巴
稿子發了之后,長江醫院詹國強兩次打來電話,邀我一起“坐坐”,而另一家與長江醫院不相干的民營醫院,也莫名其妙地托人找我“吃飯”。我都沒去。有哥們說是“鴻門宴”,我想還不至于。
做這個稿子的一大成就感,是長江醫院沒有像以前做批評報道那樣事后發來“律師函”,或者再在某報發一個“聲明”。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一直閑著。前一陣,我曾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自稱是檢察日報的,向我核實一下我稿子開頭提的患者的姓名和身份(我用的化名),我檢察日報有四個同學,當年畢業時我本來也要去的,結果三言兩語下來,那人便掛了電話?,F在判斷,這人不知道和長江醫院有什么關系。顯然,他們是想找點稿子的把柄,組織“反擊”。
類似的“反擊”,做新興醫院的一家媒體就不幸遭遇到了。在新浪網的首頁上,有一個“新興媽媽回娘家”的鏈接,點開之后你便會發現里面別有洞天,原來大半內容是寒磣一個批評過新興醫院的媒體。最損的是一個“歐洲大獎游”的有獎競猜:
去年某媒體刊登了對新興醫院嚴重失實的報道,給其聲譽造成了一定影響,后來該媒體向新興醫院發了致歉函,請問該媒體的名字是: A.瞭望東方周刊 ; B.新京報。
所以無論怎么著,南方周末千萬別給長江醫院發致歉函。
(相關報道:《“送子神話”的背后》2006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