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 中國的“共享價值”

不要講任何意識形態,也不要強調什么儒家,而要講共享價值。中國的“共享價值”就是人本主義。

不要講任何意識形態,也不要強調什么儒家,而要講共享價值。中國的“共享價值”就是人本主義

7月11日,周六,上午9點半剛過,盛夏的室溫已飆升至35度,廣州科技圖書館一樓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這里是每周一期的公眾論壇,由《南方都市報》承辦。今天的演講人是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近年來,鄭永年以其獨立而深入的中國研究,以及視角獨到的專欄,日益引起國際學術界及中國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對中國時局非常清醒”,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普通讀者,都對鄭永年有如是評價。

1962年,鄭永年生于浙江余姚農村,和千千萬萬60后一樣,成長于物質匱乏的年代。

“那時很苦,但我后來想,如果沒有小時候在農村的辛苦生活,對于社會現實,我可能沒有這么深的感觸。”

1981年高考,看到考分遠遠超出預期,鄭永年在志愿表上填報了北京大學。由于鄭永年英語考得不錯,符合國際政治系的要求,招生辦一通電話打來公社找到他的老師,問他愿不愿意去國際政治系就讀。

當時的他,完全不知國際政治系要學些什么,就答應了。就這樣拿著簡單的行李,懵懵懂懂地離開了封閉的小山村。

初到北京,看到城市考進來的大學生“唱歌跳舞什么都會”,鄭永年一度并不自信。他看到了與家鄉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學校里有如此豐富的藏書!他掉進了文學的陷阱里,開始了大量的、如饑似渴的閱讀,“圖書館常常找不到座位,大家讀書都讀到開心得不得了。”那個時期的他,沉浸在文學世界里,對社會、國家,對個體的看法尚未形成。

80年代的大學生,寒暑假有很多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我們去過很多地方。例如云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寶雞下面的農村等,大部分都是去農村實習。”鄭永年發現,所謂的教科書,與現實的差距實在太大,對于政治學、社會學這類學科來說,比起讀書,某種程度上,觀察更重要。

改變發生在他讀研究生時。1985年,本科畢業的鄭永年獲得了推免的資格,開始讀研。“讀研之后,我不再是文學青年。突然不喜歡文學書籍了,轉而開始喜歡一些理論著作,我開始了理論研究。本科的時候一直在讀書,研究生階段,參加公共活動的時間多一些,我開始思考一些現實問題,對國家對改革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那時我已經開始翻譯一些西方的書,當時中國缺少這樣的人。我在翻譯中接觸了一些西方的理念。”

畢業后,鄭永年選擇了留校任教,“原因很簡單,還是因為喜歡讀書。”1990年,執教兩年之后,他拿到美國普林斯頓全額助學金,踏上了彼時盛行的“留學號”。

從東方到西方,從小山村到世界頂尖學府,鄭永年對東西教育的最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