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中國】《酒》后吐真言
不是因為已經消逝的14年風景,不是因為生老病死、世事無常,而是50多個小時的素材哪,支離破碎各自為政,這個故事該怎么講?
2006年,我買了一部Sony小高清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因為對拍片一直有心結(電影:我從小就魔怔這個),尋思著總算有了自己的設備,先拍個短的,哪怕就玩玩票呢。當時構思了一出兩個30歲不到的營養過剩男青年的室內劇,拍攝地點想好了,就選在老家四川我父母開的酒樓里的桑拿部。我擔心那地兒被人租去,馬上打電話給我父親讓他幫我暫時留住,父親告訴我:連酒樓都不留了,咱們不干了。
結果就是我放棄了起初那個虛情假意的故事,懷著真摯的失落,組織了幾個朋友回老家拍攝大酒樓最后的日子。
當時我腦子里除了遺憾空空如也,不過拍攝之前,還是乖乖地擬了提綱:一、我家的酒樓,經營了14年;二、14年來高朋滿座的點滴;三、14年風景戛然而止,我有點鬧情緒。
于是在紀實框架里情緒化地設計了一些小情節。比如:凌晨時分一臺照相機駕馭著三腳架閃動著快門在大酒樓上下亂竄,驚動了酒樓的清潔工、服務生、保安,一番追逐狂拍后,三腳架馱著照相機累倒在酒樓觀景窗外風景如畫的山坡上……
類似的創作總讓自己很開心(云山霧罩:我從小就魔怔這個)。不過終歸猶豫了:這是自家的酒樓,如今關閉了,這一切關別人什么事?觀眾會跟我一起鬧情緒嗎?
還沒想好就帶著一腔懷疑動身回老家了——首先是因為酒樓的關閉已迫在眉睫,再晚就沒得拍了;其次是光憑構思無法判斷的問題,直接開機檢驗。第三,疑慮中開始期待:這種動機模糊的拍攝是否更自由,能獲得意外的東西?我聽過一些有經驗的業內人士(最起碼也是老混混)津津樂道他們的拍攝計劃:縝密的文本、明確的主題、成熟的風格、引經據典的手法……時常讓人萌發為實現這些計劃捐款(我沒錢但是有誠意)的沖動。但這些計劃有的流產了(因為我沒捐款?),有的雖然實現了(我確實沒捐款),成片卻流露著毫無驚喜的匠氣。聊出來的比拍出來的吸引人得多。怎么回事?
跟迷迷糊糊的構思一樣,拍片的方式對我來說也極為虛幻。皆只因我閃閃爍爍的知識結構——紀錄片我接觸得很少(看不下去——尤其國內的);電影,費里尼是我偶像,但老頭兒的《羅馬風情畫》和《訪談錄》不算紀錄片吧(業內人士:看這人多不專業)?可我覺得要是那樣做紀錄片多么對得起觀眾?。_馬離我很遙遠,老頭兒和我也有代溝,但我確實被他整 High 了——多好一部紀錄片?。?!
拍攝進行了將近半個月。從帶著情緒拍發福的同學彈鋼琴,怯生生地拍我母親邊打牌邊接受采訪;到輕車熟路地混入父輩們的一場場宴會,醉醺醺地即興抓拍;到晃悠悠地在劇場的廢墟中跟拍王大爺模仿酒醉后的李白蹣跚的步伐;直到站立船頭沿江拍了一個長長的空鏡頭……越來越坦然直面失落帶來的全身心的快感:擰巴,像在跟現實賭氣——因為酒樓已經不重要了,酒樓消失了人們還是要喝酒,而有酒就有故事,樂與悲都比無趣要好……最后隨拍隨喜。
帶著一大包素材回北京,第一時間請了朋友教我用編輯軟件,一邊學一邊剪——等自己完全能單獨操刀,我已經擰巴得不行了。不是因為已經消逝的14年風景,不是因為生老病死、世事無常,而是50多個小時的素材哪,支離破碎各自為政,這個故事該怎么講?
我重新開始,慢慢梳理,每天在電腦前坐下就不愿挪窩了,尤其是拿到我妹妹為本片創作的音樂以后(有意思的是她只在我回京前一塊兒粗略地看了幾盤素材);我的處女作慢慢顯影了——二胡與提琴……邱先生出場,酒樓的燈全亮了……邱先生愛酒……邱先生的朋友及偶像……下一代出場……詩與酒的熏陶……悲喜交加的生活圍繞酒桌和牌桌……亞健康的下一代……一代又一代,我們怎么來的?最后去了哪兒?
總之,像跟自己打了一場仗,片子的風格、我的風格,終于在對素材反復蹂躪后樹立,影片最終的風貌,是先前完全不能預料的。
從18歲開始我一直在為自己寫電影劇本,期待著哪一天在監視器前不可一世地“橫移!”“環搖360!”指揮攝影機和演員們(暴君般的藝術家:我從小就魔怔這個)。直到真正手執攝影機,我默默注視拍攝對象,任其發揮,最多輕言細語或用眼神給助手不影響狀態的提示。我把這多年的意淫留給了剪輯臺。
現在我越來越不知道怎樣描述自己的作品。帶著這種狀態做片子,我關注什么、要表達什么、我身處社會的什么位置、我該捍衛誰——我根本無法說清楚(況且這真的重要嗎?)。說白了,我畫畫、拍片,我搖擺反復,藝術性最重要(藝術無法言喻:我從小就魔怔這個)。
我是靠畫畫為生的,關于身份的夢想就實現了一半;到自己掏錢完成了一部影片,夢想就完整了——這意味著我得更加拼命地畫畫。因為只須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成本,所以主題只要我自己能明白(甚至還不明白)就行了;于是拿起來就拍,拍完了自己剪,不用前期的游說和闡釋,直接拿成品示于人,喜歡討厭就一錘子買賣,一點兒也不麻煩——這樣的方式,跟畫畫差不多,非常適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