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林伯強 該如何看待油價起落?
對于國有企業,民眾最重要的是嚴格監督。監督它的資金流向,防止腐敗浪費。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企業盈利或是虧損、油價提高或是降低,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
相對于油價起落,更重要的是,政府和民眾要加強對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型壟斷企業的監管
國際油價高低起伏,去年從最高點140美元每桶,跌到35美元的最低谷。此后逐步反彈,6月曾創出本輪的新高73.38美元,目前又下跌至60美元。
未來的國際和國內的油價趨勢是怎樣的?政府、石油企業、民眾該怎么應對?針對這些問題,本刊專訪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
受訪人 林伯強(教授)
訪問人 劉曉旋(實習記者)
1.國際油價持續走低,原因是什么?
林伯強:石油價格比較敏感,投資性比較大,很容易受美元貶值、全球經濟、地緣政治等諸多消息的影響。前期漲到每桶140美元,炒得太高了,跌到每桶35美元,又過低了,這是投機在當中起的作用。從供需的角度來看,目前國際油價下跌,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需求支撐,而且上個月漲太快了。
2.國際油價下跌是由于需求不足,國內怎樣?
林伯強:我國的需求一直呈增長趨勢,只是增長速度比較慢。國內石油方面不存在供應的問題。國內石油的生產和供應已經達到峰值——年產量1.8至1.9億噸。其他石油增量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3.國際和國內油價在短期內可能是什么走勢?
林伯強:短期內是大幅度波動,時跌時漲。預計在每桶60到70美元的范圍內會再波動一陣子,然后再往上走,年底漲到80美元應該沒問題。
長期來看,石油是稀缺資源,國際價格走高的形勢是不可避免的,國內也如此。政府、企業和民眾對此都要有心理準備。
4.應對之前的國際油價走高,政府曾上調油價,但有報道說有地方卻下調。怎么看待這種反差?
林伯強:并不矛盾。發改委根據國際油價上調國內油價,但上調的只是最高限價,沒限定最低價。理論上講所有地方的油價都應由市場供需來決定,但是中石油、中石化相對壟斷,企業出于利潤考慮會按最高價格賣。只要有競爭,價格就會下降。
5.發改委在今年5月《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中提出了國內國際油價接軌的規定。你怎么看?
林伯強:比較合理。政府經過公式計算后制定油價漲落,而不是企業想漲多少就漲多少。但目前中國和美國的油價差不多,同一油價對美國人來說可能很便宜,對中國人來說就很貴,因此應該照顧老百姓的支付能力。這就牽涉到政府應該怎么補貼的問題。
6.怎么補貼才合理?
林伯強:補貼給誰很重要。我建議直接補貼給消費者,而不是補貼給中石油、中石化。補貼給他們,就意味著價格不漲或變低,意味著補貼給富人。除了富人用的油比較多,價格壓低帶來了石油公司營利的虧損,這個誰來買單呢?中石油、中石化是國有的,所以最終是老百姓在買單,而且更多情況下是窮人在買單,是窮人在補貼富人。
7.中石化的專家稱以目前的成品油價格,中石化等公司的煉油業務將會出現虧損。不過,一般民眾傾向于認為他們在牟取暴利。你怎么看?
林伯強:其實,國有石油企業的贏利或虧損,不該由企業自己計算,而應該由政府和民眾來計算和監督。由發改委來計算評估,并將結果透明地公布給民眾。
8.在這種普遍性的不信任中,民眾可以做什么?
林伯強:對于國有企業,民眾最重要的是嚴格監督。監督它的資金流向,防止腐敗浪費。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企業盈利或是虧損、油價提高或是降低,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
9.具體民眾可以怎樣監督呢?
林伯強:民眾對中石油、中石化的監督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求政府對其進行嚴格審計監控;二是通過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輿論監督。
10.政府該起到怎樣的作用?
林伯強:美國實行的油價制度是市場定價、政府監管,這是一種好的方式。政府定價必須符合三點:一是有效合理地定價,保持石油價格的效率;二是嚴格監控;三是考慮老百姓的支付能力問題,進行合理有效地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