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橋前世今生

1990年代初的二道橋國際大巴扎一帶 圖/楊新才

1990年代初的二道橋市場 圖/楊新才

7月11日。街上可以看到行人了。小攤販出來了。攪拌機吱呀吱呀,冷飲機嘩啦嘩啦,一盒冰淇淋、一杯石榴汁就端到你面前。然后是小一點的商鋪。還談不上太多生意,但卷閘門好歹拉起來了。早晨10點多,籬笆里面有吃雞蛋面的客人,一旁的維族小伙兒往大鍋里倒著粘稠的油脂。手抓飯回來了。生活的氣息,回到了二道橋。

烏魯木齊舊稱迪化,清代貶謫新疆的大文豪紀曉嵐說它“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內清泉盡向西”,很長一段時間,迪化城就是在這樣一個地形基礎上向南北伸展。

今天的南門,是迪化城的南端。出了南門,朝著天山的方向,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乾隆年間,城里人與游牧的哈薩克人在南門附近以茶易馬,可算集市在城市邊緣的發端,而“馬市巷”的名字也延續至今?!稙豸斈君R事宜》記載:1762年,“由城南北商販,市肆繁華,儼然成都會。”民族商販從那時起就開始在南門外云集,從南疆來的褡褳布、白大布、和田地毯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和農副產品,翻越天山,源源不斷進入這個市場。

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簽訂不平等的《伊犁條約》,新疆的烏魯木齊、奇臺、哈密、吐魯番被確定為俄商貿易區,1895年,又在烏魯木齊南門外給俄商劃出了專門的貿易圈,到1907年,烏市的俄商超過800人,他們開設的洋行八大家名盛一時。

“外資企業”的興盛帶動了民族商貿的發展,《烏魯木齊風物錄》說,俄國的商家、德國的貨主、天津的商人、陜西的千里挑擔貨郎、喀什的商賈、伊犁的老板云集于此,“請進、請坐”之聲不絕于耳,算盤稱重之聲日夜不停。當年這里有絲綢市場、地毯市場、棉花市場、羊毛市場、土特產市場等,商談結算有規,市場調節有序。市場的輔助設施,大飯館、小吃店、車馬房、鄉會館應有盡有,掃苗(剃頭)坊、成相館、洗澡池、錢莊子、制衣鋪一應俱全。1896年,一座寬一丈一尺八、高六尺的木橋在此間的水渠上建成,它被命名為“二道橋”。隨洋行進駐于此的是外國領事館,如果說二道橋成為影響政治的一個因素,這或許就是開始。

辛亥革命后,洋行走向衰落,地方政府在南門外搭起12米寬、兩層樓高的“天棚”,各族商人在棚下擺攤營業,其中主體是維吾爾族。漸漸地,有了民居和巷道,清真寺也建造起來了,維吾爾人的社區慢慢形成。

今天,城墻、城門都已不復存在,但南門仍然是一道人文地理上的分界線,熟悉術語的人會說,這是“大雜居、小聚居”中“小聚居”的代表。

南門以北的城區,與內地發展較好的中等城市并無大的差別,這里有麥當勞,有茶餐廳,有百盛,有王府井百貨,市民講著帶有西北口音的普通話,音像店里傳出邁克爾·杰克遜的歌曲;到了南門以南的二道橋和山西巷子,街上高鼻深目的行人多了起來,商鋪前的招牌上多半都是書寫得很大的維文,有些大到占據了大半個招牌。店名充滿地方情調:阿穆瑞諾餐廳、依布拉蜂蜜店、夏帕艾提門診、阿米娜樂器店,在這里,你可以聽到古典的維吾爾音樂木卡姆,也可以聽到來自中亞或者西亞的流行歌曲。民間都說,不到二道橋,等于沒到烏魯木齊。

在維語里,“巴扎”既是名詞,又是動詞,可以指集市,也可以指趕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二道橋自然形成的巴扎很是興旺了一陣,直到1950年代前期,這里還是烏市最喧鬧的地方。1957年,由國家投資,自治區商業廳在此興建半弧形三層營業樓,取名二道橋百貨商店,1959年1月正式開業。國營商店取代了個體商戶。

整個1960-1970年代,二道橋暫時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最有影響力的是3家單位,一個是外貿局(現在的經貿廳),一個是蘇聯領事館,再一個就是國營百貨商店。“外貿局從解放路一直到新華路,大得很,蘇聯領事館斜對面有個店,專賣皮制品,一件水獺皮的大衣當時就賣幾千塊,不知道是不是外貿局開的。”在二道橋生活了30年的作家何樹林對當年的光景記憶猶新。

“文革”期間物質短缺,百貨商店里的“商品”僅供擺放,并不出售,到處都是排隊的長龍。民間流傳一副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意指“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盡管如此,仍有民眾在二道橋悄悄地“巴扎”,“資本主義尾巴”沒能全部割掉。

維吾爾是重商的民族,1980年,二道橋團結劇場門前悄然出現賣烤羊肉串,賣面肺子、羊頭羊蹄的攤位,烏魯木齊人成群涌來,把這里吃成了有名的“夜巴扎”。

夜市一火就是20多年,一位記者幾年前這樣寫道:你知道烏魯木齊的冬天有多冷嗎?大雪鋪天蓋地,攝氏零下30多度,會有人凍死,但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夜里,這些小商販也不會散去,一個攤位守著一盞燈一盆爐火,“一個商販曾告訴我,商業守的就是信譽,這個夜市就是不論什么情況下,都會開著,都會有吃的。沒有生意不要緊,不能壞了信譽。”

不要小瞧二道橋的人,那些在街頭烤著羊肉串的小販,也許就在兩側幽深的小巷里擁有豐厚的家底。商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出發和到達:向東,他們前往內地;向西,他們走入中亞、抵達歐洲,沒準下一個奇跡就在這跋涉中誕生。

1999年起,烏魯木齊對二道橋進行大規模改造。國際大巴扎、新疆民街等旅游商貿點依次出現,多數店鋪被歸置到幾個龐大的建筑物里,和現在北京的秀水一樣。對于多數外地人來說,烏魯木齊的二道橋,就好比北京的王府井、天津的濱江道和上海的南京路,然而你只需離開路面整潔的步行街,往縱橫交錯的巷子稍稍移步,就能發現一些不同——二道橋并不僅僅是“匯聚我國新疆和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和土特產品、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觀光購物的‘金商圈’”,它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深層內涵需要我們去認知和了解。

7月11日下午,武警整齊的口號聲中,又一家街邊小店重新開業。維族漢子端出盛滿酸奶的保溫桶,桶中央浮著巨大的冰塊,幾乎占據了保溫桶三分之二的容積。漢子不停地攪拌著,冰塊緩緩打著旋兒。很快它就會融化。

(實習生李倩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資料:《天山區文史》、《烏魯木齊風物錄》、《烏魯木齊地方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