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宜之的情懷
讀牟宜之的詩作,可以看到詩人對自己的生命和國家感情的深切表達,也可以看到20世紀中國人在艱難中的自我思考和追問。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世紀的中國在困境中奮起的歷程,充滿了艱辛和犧牲,也充滿了挫折和沉痛,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已經化作中國文化記憶的寶貴資源。牟宜之先生的家人整理出版的《牟宜之詩》,篇幅雖然不大,卻是這段歷史的寶貴見證,也是中國舊體詩在這個劇變時代的重要收獲。
聶紺弩的舊體詩對于中國文學的貢獻已經眾所周知,牟宜之的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20世紀中國的“舊體詩”,除了后半葉的“毛澤東詩詞”外,其實已經邊緣化,被認為是不適應現代生活和不具有現代意識的已經死去的文學類型。由于其邊緣化,舊體詩愈加成為文人精神世界的表征。如魯迅,其舊體詩歷來為人所稱道,但他自己卻認為是不足道的。其實,他的舊體詩中包含了諸多復雜和曲折的情感和思考。這樣的經驗,是深受五四“新文學”觀念和價值影響的幾代中國知識人所共有的。一方面,他們都曾經受過良好的古典訓練,對舊體詩復雜微妙的表達方式有深深的迷戀,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認為這是一種已經過時的文類,是一種已經無法和年輕人交流的形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