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一場“童年革命”

中國自古有“不打不成才”式的強制讀書,有死記硬背的正統教育。過去以“讀經”為基礎的“童子功”,發展到如今“小升初”的瘋狂競爭,乃至幼小的孩子居然被要求用英文來背誦奧巴馬的講演

責任編輯:劉小磊

近代西方的“童年革命”摧毀了成人優越論,把早期教育從“以成人為中心”轉化為“以孩子為中心”。中國幾乎完全錯過了“童年革命”,從來沒有通過改造童年來創造“新民”。

中國自古有“不打不成才”式的強制讀書,有死記硬背的正統教育。過去以“讀經”為基礎的“童子功”,發展到如今“小升初”的瘋狂競爭,乃至幼小的孩子居然被要求用英文來背誦奧巴馬的講演。

應該說,在當今西方社會中,也有諸多早期教育的瘋狂。但是,雙方在教育哲學上有著深刻的分歧。中國早期教育的主流,仍然堅持著“以成人為中心”的知識傳授的原則。西方則更強調“以孩子為中心”的自發、自動型教育。這一分歧的根本,在于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童年革命”并沒有在中國發生。

在古代的斯巴達,所有新生兒都要被遺棄到野外,讓弱者死去,活下來的則作為未來有競爭力的公民被撿回來,并且很快就離開父母進入集體的訓練營地。這樣的教育,是不折不扣地把孩子從一出生起就當作成人來看待,讓他們服務于成人的目標。后來西方的精英教育,也經常是讓孩子反復誦讀拉丁文、希臘文的古代經典。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就曾說:兒童無可救藥地被感性所束縛。一個新生兒不過是一堆本能反應之集合,所能做的不過是吃和哭而已。成人的優越感,由此可窺一斑。

但是,“童年革命”摧毀了這一成人優越論,也把早期教育從“以成人為中心”轉化為“以孩子為中心”。

盧梭確立了“童年本位”的教育學說

“童年革命”乃是伴隨著19世紀歐美工業革命的一場文化和社會革命。這一革命的土壤,首先是母親地位的變化。在工業革命前夜,歐洲發達地區的城市工商階層日益富裕。其家庭主婦已經不必像傳統農業社會的婦女那樣從事繁重的生產和家務勞動。這不僅使她們能夠更專心地養育兒女,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從事社交,由此塑造了母親的嶄新文化認同:母親對嬰幼兒的成長發育有著最強大的塑造力。一個心智健康的兒童,不僅反映了其家庭的良好品性,也是對這一家庭前途的最好保障。早期教育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歐美中產階層中,精心養育孩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