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憤和忘恩負義
只有“好人”才能配得上捐助者的援助嗎?只有達到一定道德水準的人才應該得到援助嗎?
責任編輯:馬莉
張長李短
只有“好人”才能配得上捐助者的援助嗎?只有達到一定道德水準的人才應該得到援助嗎?實際上,援助“壞人”,或者不論其道德水準如何,并不簡單地是一個不求回報的問題,而是施與者的品質和深度的問題。如果受捐者在道德上有所缺陷,那么恰恰是,尤其應該是,捐助者援助和關懷的對象
想起幾年前的一位歌手,縮衣節食,十年來捐助貴州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和青年,支出三百萬元,并欠下十幾萬元的債務。后來這位歌手被診斷得了癌癥,住進醫院,其間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捐助工作。這的確是難得的善人善事,怎么宣傳和廣而告之也不為過。但在報道和議論這件事的過程中,我聽到了一種“義憤”的聲音,針對某些接受過捐助的人,說他們如何地“冷漠”,要求在報道中刪去自己的名字,或者知道恩人病重仍拖延不去探望,或者在歌手生病期間仍無度索要金錢財物。在接受捐助的人中這自然是個別現象、個別人的所行所為,但招致的譴責則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