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信貸如何收場
一只眼盯住銀行放貸的量,另一只眼盯住放貸的質。雖然扛著拯救經濟的大旗,但監管層已經開始敲起了微妙的邊鼓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一只眼盯住銀行放貸的量,另一只眼盯住放貸的質。雖然扛著拯救經濟的大旗,但監管層已經開始敲起了微妙的邊鼓
盡管高層們還在不斷強調“保增長”,但是銀行監管層已經開始敲起了微妙的邊鼓:
7月17日,在銀監會2009年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主席劉明康明確表示,貸款高速投放積聚的風險隱患在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活動中的不審慎行為和沖動放貸、粗放經營的傾向有所抬頭。
他提出要特別防范項目資本金不實或不足風險、票據融資風險、貸款集中度風險和房地產市場風險等新的風險點。
這些提醒,句句敲在銀行的軟處:
在過去的半年中,中國的銀行們集體上演了一出信貸大躍進,半年就放出了一個建國以來全年都沒有出現過的天量數字——7.37萬億,其中的主要投放對象,便是基建項目,而票據融資也詭異地突然飆升。
放貸1億,獎金25萬
成功貸出1億者,獎金25萬。
這是一家銀行從今年年初開始實行的“懸賞”放貸標準。不止他們一家,今年上半年好些銀行都采用這種方法激勵員工奔赴一線加急放貸。
除了胡蘿卜,還有大棒:對于沒達標的負責人實行“家法伺候”。某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就有幾位支行行長因未能完成放貸任務而下崗或被降級,而一位市級分行的行長沒有利用好信貸大投放的時機降低不良貸款遭到免職。該行的不良貸款一直居高不下。
一位行長說:放貸任務非一般的重,而且是末位淘汰。
“保增長,首先就是保住銀行自己的增長。”他說,手握大量資金的銀行們,在拯救經濟的大旗下,不得不通過快速大量放貸的收入來彌補因降息而造成的損失。
現在,利差收入依然是中國的銀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