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倒計時系列報道之四 】“哥本哈根不是終點”
世界其他國家將不會為中美達成一致感到很高興,因為歐盟在第二階段的訴求比美國和中國強烈,而非洲國家及其他窮國希望獲得比現在多得多的金融上的承諾。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專訪全球氣候問題先驅、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院院長杰弗里·薩克斯
我不認為哥本哈根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終點。為了未來的數十年,我們應該每年都舉行會議,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坐在一起討論。
世界其他國家將不會為中美達成一致感到很高興,因為歐盟在第二階段的訴求比美國和中國強烈,而非洲國家及其他窮國希望獲得比現在多得多的金融上的承諾。
金融危機是一個使低碳經濟的步伐加快而不是放慢的現實原因。作為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把資金投向可持續發展的能源。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兩三個國家領袖中的一個,在幾代人之后,中國還最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所以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可以發揮其領導力,并承諾去解決世界難題的偉大的時代。
今年1月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在談到氣候變化時他說:“現在我們要向世界宣告,美國做好了領頭的準備。”
上周三,奧巴馬的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接著奧巴馬的上述表述說:“今天,我來到這,就是代表美國來領頭的。”他當天一個半小時的演講題目是《應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挑戰:兩個國家的故事》。
和他一起來華訪問的是奧巴馬的另一位華裔內閣商務部長駱家輝。兩位華裔部長聯袂訪華,展開的是“綠色外交”——推動中美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技術合作。
奧巴馬上臺后,試圖改變美國是氣候變化領域“壞孩子”的名聲,重新發揮美國的全球領導作用。同時,他寄望于新能源產業能幫助美國走出經濟衰退,并實現經濟轉型,重新占據21世紀世界經濟的制高點。
要達到上述兩個戰略目標,都繞不開中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京都議定書》回合遵循的是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即并不像發達國家那樣接受強制減排目標。而正在進行的《后京都議定書》談判中,美國和歐盟總是希望按發達國家的標準來要求中國。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亦是未來清潔能源的大市場,對美歐的綠色經濟的轉型至關重要。
朱棣文,一位堅定的氣候變化信仰者,在上任伊始就提出了“碳關稅”,即對其他沒有實施溫室氣體強制減排措施的國家,比如現在的中國,美方將對其進口產品征收額外關稅。碳關稅,這個被很多人看成是“披著環保外衣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剛剛在美國眾議院通過。中國一直強烈反對碳關稅。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美在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領域內將進行怎樣的博弈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