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就業才能超越美國模式

后美國時代應汲取的經驗教訓是,“消費拉動-擴大就業-增加GDP”的模式可以高效率地增加物質產出,但是難持續。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轉型關口,在新海域成功航渡的國家,將稱雄于新時代

責任編輯:戴志勇

后美國時代應汲取的經驗教訓是,“消費拉動-擴大就業-增加GDP”的模式可以高效率地增加物質產出,但是難持續。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轉型關口,在新海域成功航渡的國家,將稱雄于新時代

春季以來的一些經濟指標顯示,金融海嘯引發的危機似乎觸底,經濟將從谷底復蘇攀升。此時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是:應該向哪里攀升?是不是要重新攀上海嘯前的高峰?許多人把海嘯前的消費和就業水平作為攀升目標,但也有人認識到,海嘯前美國的那種消費水平和消費模式是導致危機的根源,不可持續。如果不達到那種消費水平,就業問題如何解決?金融海嘯是美國模式的產物,如果繼續沿襲美國模式的價值和范式,很可能會再次引發海嘯。后美國時代需要新的思路。


思路一:結構轉型,創造更健康理性的就業結構

經濟危機使美國消費萎縮,大大影響了中國的出口,依賴出口的企業倒閉裁員,大批工人失業。如何給這些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呢?流行的思路是擴大內需來抵消縮減的外需,希望中國人能像美國人那樣消費,使出口企業得到內需的新血。但是,如果中國人真的像美國人那樣消費,是否也會像美國人那樣搞出一場危機?中國是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后發者,應該利用后發優勢,反省前車之鑒,實現彎道超越。

從后發者的角度審視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窺見一些非理性的、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譬如它過多鼓勵物質消費,卻有意無意地抑制了提高人力資本的服務性消費。以減稅為例,美國常用減稅來刺激消費,讓人去多買汽車皮鞋等,以使生產這些物質的工廠能雇傭更多工人。但是同時,為了應付減稅帶來的財政收入減少,就相應削減許多公共服務,圖書館往往是一大目標,縮短開館時間,裁減工作人員。如此形成的就業結果是:多就業了一個生產皮鞋的工人,少就業了一個圖書館工作人員;多了一雙皮鞋,少了一小時圖書館閱讀服務。在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階段,當大多數人赤腳沒鞋穿的時候,多一雙皮鞋的意義會比較大。但就目前美國的經濟水平而言,多一雙皮鞋給消費者帶來的實際利益非常有限;而少了一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