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眼中的中國
對于那些用“中國問題”大做文章的美國政客,北京街頭帶著紅袖章的大媽們也會這樣告訴你:哦,那不過是美國選舉政治的需要,看看克林頓和小布什吧,上臺前后對中國的態度相距是多么遙遠。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1974年,時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的老布什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意識到了中國的復雜性。他在給子女,也包括后來成為總統的小布什的信中說:“這是一塊充滿矛盾的土地。社會封閉,沒有不同意見,沒有真正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他們已經從‘路有凍死骨’的舊時代進步了很多。”那時“文革”尚未結束,滿街的行人都穿著或深或淺的藍色中山裝,騎著自行車來往穿梭。
去年,前一任美國總統、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坐在“鳥巢”里,手里晃著小旗,與各國政要們一起觀看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會場之外,“中國人的老朋友”老布什還興奮地跑去秀水街,為中國的民族工藝捧場。
但對于國際政治的真實邏輯而言,那又只算是表面功夫。自“中國威脅論”在美國誕生,各任總統就一直在為中國的崛起而操心。他們認為,中國實力的上升一定會打破亞太地區的軍事平衡。而中國海軍的戰略轉型,也會使美國的利益受損。
在西方國家眼中,和政體不同的社會主義國家打交道,總有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感覺。中美建交已經30年了,卻還需要繼續“增加互信”。
不過,中國人是越來越有自信了。對于那些用“中國問題”大做文章的美國政客,北京街頭帶著紅袖章的大媽們也會這樣告訴你:哦,那不過是美國選舉政治的需要,看看克林頓和小布什吧,上臺前后對中國的態度相距是多么遙遠。
直到今天,在選前的政見辯論會上,白宮的總統候選人還常常被問到:你如何看待中國?
尼克松:“我們不能讓中國永遠排除在國際大家庭之外”
尼克松在北京郊區 本報資料圖
老布什不是最早發現中國價值的人。1967年,尼克松就撰文說:“就長期觀點而言,我們根本不能讓中國永遠排除在國際大家庭之外,獨自孕育幻想、堅持仇恨和威脅鄰邦。在這個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聽任十億人口憤怒地在孤立狀態下生活。”
1971年,當尼克松的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時,他就敏銳的感覺到,“他們(中國領導人)和尼克松一樣,認為傳統的議程是次要的,最要緊的是找出是否有可能在一致的利益上合作。”
那時,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是,阻止蘇聯的擴張主義戰略。尼克松希望以三角外交遏制蘇聯。他的外交政策,總是試圖以美國國家利益的觀念來領航,盡管在當時,這一觀點還常被美國傳統的理想主義者所厭惡。
1972年,尼克松訪華,此行被稱為“破冰之旅”。在他眼中,周恩來是一位將國家利益置于意識形態之上的現實主義者。
兩年后,他就因&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