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的窒息

當相聲不再諷刺的時候,人們便開始諷刺相聲。幽默的精髓在諷刺,一個丟掉了諷刺的相聲,也就丟掉了幽默。

當相聲不再諷刺的時候,人們便開始諷刺相聲。幽默的精髓在諷刺,一個丟掉了諷刺的相聲,也就丟掉了幽默。丟掉諷刺的相聲,正如今天所謂的主流相聲所呈現的,變成了絲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貧嘴、滑稽、插科打諢,不倫不類的歌功頌德,相聲本來可以成為中國最幽默的脫口秀形式,而今天,卻越來越喪失掉聽眾。

正如有論者所說,相聲的領域曾經可以是如此的自由和寬泛。觀眾可以長期觀看到這類相聲。關鍵就在于,早期的相聲,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都能夠用豐富和真實的手法來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演員可以隨意自由的探尋中國人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中國文化的光輝和黑暗的一面,表演日常生活中令人厭煩的荒謬,無論是官場上的還是市井中的,給觀眾帶來歡樂??傊?,相聲曾經能夠諷刺中國的方方面面,包括黑暗的一面。但上世紀中葉的某個節點上,情況發生了變化。

諷刺,是如何從相聲中繳械的?

“你能說清幽默到底是怎么回事嗎?”

忙著戴上助聽器的老漫畫家方成,拔高了嗓門學著——1979年的一天,老朋友侯寶林來到他的家中,向他提出這個問題。

大半輩子都活在相聲舞臺的相聲大師,難道不懂幽默?

“他懂。他抖的是真包袱啊??伤诶碚撋现v不了。他著急,他發現一些相聲演員不懂得幽默。”

方成從上世紀40年代起就在畫漫畫,他也是頓時語塞。打那起,他下定決心非把“幽默”掰扯清楚,這一研究就是30年。

“幽默里有一種叫諷刺。凡是諷刺都是幽默,是用幽默的方式罵人。”

“現在的相聲有諷刺,但是不多。為什么?就拿我們漫畫似的,漫畫主要是搞時事評論,別的國家能用漫畫點評總統,咱們行嗎?所以漫畫都去開玩笑了。有人還專門把幽默當成了滑稽的東西。”

老人說話時,宛若現代的相聲近在咫尺。然后他想到了一人,“那人叫何遲,他以前寫過一出相聲,名叫《統一病》。”

兩段相聲 不一樣的命運

“何遲倒霉就倒霉在這出段子上了。”提起何遲,天津老一輩相聲藝人都如此說。

1956年,眼見中央提倡文藝思想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歡迎黨外人士給黨內提意見,形勢紅火。

思想活躍的天津曲藝作家何遲,與著名相聲藝人馬三立聯手,創作出了相聲《買猴》與《開會迷》。他們對各行各業工作崗位上的“馬大哈”以及存在的官僚形式主義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諷刺嘲弄。

盡管《買猴》一度引來爭議,仍然大獲成功。

“毛主席來天津視察工作,還握著我家老爺子的手說,買猴子、買猴子。”馬三立的長子馬志明憶起當初。

1957年,正當天津慶祝社會主義鑼鼓喧天,四方鞭響之際,何遲又乘勝追擊,頭腦冷靜地針砭時弊,一氣呵成寫就了《統一病》。

“《統一病》就是諷刺那會,整個社會‘穿一樣的衣裳吃一樣的飯,一樣的思想說一樣的話’。”老相聲藝人田立禾說。

“我是自投羅網,自己出賣了自己。”在文革中折磨致殘的何遲,后來躺在床上對人苦笑。

當初完稿后,他將其連同一封請審信一并呈上中宣部,以期組織上對他的作品提出寶貴意見。

據說中宣部一位管文藝的領導看后,當即在扉頁上大筆一揮:此人對社會主義制度為何如此仇視……這是對我們社會主義改造和城市工作的嚴重誹謗。

隨即,何遲被打成十惡不赦的右派分子。

天津曲藝學校的樓后,簡陋的宿舍里,田立禾說話俏皮,“何遲不像我們這些人。我們的腦子就是文件。”

他瞇起的眼睛里清晰浮現,1958年8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各地相聲演員紛紛上山、下鄉、下廠,編演了一批以歌頌為主的相聲,備在全國第一屆曲藝匯演上演出。

也是那次匯演,讓歌頌與相聲的諷刺、娛樂功能形成三足鼎立。

匯演地點設在了中南海懷仁堂。來自東北的相聲演員李錦田,藝名小立本,他和捧哏楊海荃在中場說起了相聲《社會主義好》。

“顧名思義,就是這也好那也好,產量上翻幾番。他基本使的是貫口(整體背誦),很見功力,火得不行。

“周總理就坐在第七排中間,等他說完后,親自上后臺接見。小立本個兒很矮,不是孩子看似孩子,可能總理還抱過他。這往后他平步青云,還當上了政協委員。”

那晚的壓軸戲本是馬三立與趙佩茹的合說相聲,“那段子算是泄了氣。馬老以后也是一瀉千里,這就是命運。”田立禾搖晃著花白腦袋。

1958年年底,因與何遲的合作,馬三立受到牽連打成右派,十年文革更是舉家下放農村。

現如今馬志明白發蒼蒼,他一邊揉捏著在文革中受傷的腰,一邊冷然地數落著已逝的父親:

“我們家在過去是純粹的苦大仇深,新社會徹底的翻身戶。得,挺好的成分都讓老頭說一《買猴》糟踐了。依我看,他定右派不冤。誰讓你生活在社會主義美好環境里,拿著人民的工資,你不去歌頌,你去諷刺?”

相聲改進小組

“我恰恰認為從1956年到1966年是相聲最好的10年。”中國曲協副主席吳文科在電話中的口吻篤定。

他尤為指出,解放初期,相聲藝人們自覺組織了相聲改進小組,自律地凈化了相聲舞臺。

關于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相聲演員于世德在《我這半輩子》中有過交待:

剛解放時,演唱“拆唱八角鼓”的顧榮甫等人,有一次去白紙坊印刷廠禮堂演出。他原本使用相聲“墊話”,《反正話》墊場。殊料想,老段子中的“楚霸王、王八杵、孫猴子、猴孫子”,不但沒有逗起工人群眾的歡聲笑語,反將他們轟下臺去。

緊接著,戲曲講習班的主持人又在會上發話,文藝界哪個部門都好辦,京劇、評劇不都有了新節目嗎?唯獨相聲,那里邊除了低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