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西安事變”的個性沖撞
我們重新檢視史實發現,如此關系國家命運前途的西安事變,竟然只是兩個男人情緒失控的產物,違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啞然失笑!苦笑之余,也不免令人長嘆,高層決策水平的原始性,人民能不飽受苦難?
責任編輯:劉小磊
■蔣介石日記解讀
歷史劇導演無中生有,制造了一個個戲劇沖突,讓歷史學家看了心煩;歷史學作者,把人物變成了概念,演繹起一場場邏輯的運動,讓普通讀者難以卒讀。而生活本身斑斕多彩,充滿了戲劇性,種種偶然事件的爆發,更使人類社會生活走向戲劇的高潮。1936年12月12日爆發的“西安事變”,就是至今仍令人震撼的事件。張學良口述歷史的整理者唐德剛先生說:“沒西安事變,當今中國甚至整個今日世界的局勢,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中國歷史上偶發事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恐怕莫過于西安事變了。然而,我們重新檢視史實發現,如此關系國家命運前途的西安事變,竟然只是兩個男人情緒失控的產物,違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啞然失笑!苦笑之余,也不免令人長嘆,高層決策水平的原始性,人民能不飽受苦難?
一、性格火爆的統帥
蔣介石早年以豪俠自命,曾在上海灘上和會黨頭目王金發放蕩不羈,遭人非議,后來改邪歸正,又以圣賢自期。但他個性暴躁直率,城府不深,是很典型的軍人豪俠性格。辛亥革命中出任團長。二次革命中在上海戰敗,部隊退駐上海閘北,被非法侵入的英租界武裝部隊繳械,直到出任黃埔軍校校長以前,一直沒有掌握兵權,只是軍中的參謀人員。他疾惡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常常與人一言不合,就離開部隊。為此,也沒有少受孫中山的勸導。好比一匹紅鬃烈馬,很難有人能夠駕馭。自從出任黃埔軍校校長,掌握兵權之后,竟得以一飛沖天,二三年間就成了三軍統帥。但他暴烈的性格與他作為統帥的身份,也實在有所不符。由于直率,曾多次因為口無遮攔造成泄密,令他自己都覺得煩惱不已。
蔣介石曾回憶,他小時候的老師經常對他嚴酷地責打,不是嚴師,而是暴虐,如果這位老師不是早早就死了,他也要被虐待死了。他的父親對他好不到哪兒去,只是因為孝道,不好直接責備而已。他還曾回憶,在15歲的時候(應該是虛歲),有一次母親責打他,要他認錯求饒,他就是不肯求饒。他不肯求饒,母親就打得更狠了。打到后來,母親竟然哭了:打兒就是打為娘自己身上的肉,我的心實在是痛如刀割,你快點求饒,免得娘還要打你。慈母的心已經表白無遺,哪料到蔣介石仍然犟頭犟腦,一點不肯求饒。這次大概打得真狠了,親戚朋友紛紛聞聲前來勸說,畢竟他還是個孩子么,就好好地問他:你怎樣才可以向母親認錯求饒?他還是強硬地說:母親愈是打我,我愈是不討饒,打死我也不變。親戚朋友看到這個孩子那么倔強,就誘導著問他:如果你母親不打你了,你能討饒嗎?他這才回答說:母親不打我了,才可以討饒。于是,他的母親停止了責打,蔣介石才向母親認錯求饒。從此,他的母親認識到棍棒教育的無效,也就不再打他了。(蔣介石日記,1935年8月17日)他的暴躁的性格,也許就是幼年時期父母、老師教育不當造成的。
蔣介石回憶幼年的經歷,也希望教育工作者好好研究兒童心理。他對母親的感情很深,即使在統帥的高位,也總是反省自己對母親不孝之過。每年回鄉掃墓,父親墓前只是行禮如儀,母親墓地則一去再去,依依不舍,心情苦悶時,還會涕淚橫流。蔣介石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人,外表的威嚴,是作為統帥的地位要求,刻意鍛煉出來的。
蔣介石出任國民黨和國民政府領袖職位后,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屢屢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