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筆下的“健全的個人”

胡適所說的“正義的火氣”,恰恰是與“健全的個人主義”背道而馳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儒教文化“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奉天承運、替天行道的神道教條的集中體現

責任編輯:馬莉

■背后風景

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其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胡適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談到包括中國戲劇在內的東方戲劇與以古希臘悲劇為經典源頭的西方戲劇之間的本質性區別時,給出了一個本體論意義上的戲劇定義:“自由的個人的動作的實現”。相比之下,中國社會只有“一種戲劇的萌芽”,這種處于萌芽階段的戲劇“不是寫自由的個人的動作的實現,而只是把生動的事跡和情感結合到某一具體情境,把這個過程擺在眼前展現出來”。借用中國戲劇界的行話來說,迄今為止的傳統戲曲與現代話劇所要表現的都是“演員演故事”,而西方戲劇從一開始所要表現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演員演角色以及作為角色的自由的個人的動作的實現”。

在中國文化史上,表現“自由的個人的動作的實現”的西方經典戲劇的正式引進,是從1918年6月出版的《新青年》“易卜生號”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主編這期刊物的胡適,并沒有采用黑格爾的“自由的個人”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一個更加準確的概念即“健全的個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