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李小林把中美關系比喻成夫妻,1989年之前是新婚夫婦,有很多話不敢說,或者得變著法子說;1989年之后蜜月期過了,能坦誠地把問題拿到桌面上來溝通
責任編輯:袁 蕾 實習生 朱曉佳 朱 怡
怎么來形容中美關系呢?就像我早上起床,有人按門鈴,是報童來送報紙,我太太在廚房里準備咖啡,這時候電話響了,夫人說接電話,我一接,是李肇星部長打來的。一個外交部長,在這樣一個平靜的早上,把電話打到我家里來,探討中美問題,這就是我們中美關系的現狀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
“挑選照片的原則就是‘友好’、‘合作’。有些問題我們是跳躍過去的,因為不符合友好的主線。”
7月20日,“30年后再回首——中美建交30周年圖片展”香港站開幕前,在香港中環的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二樓會議室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以下簡稱為友協)副會長李小林沙啞著嗓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比約定時間晚來了二十多分鐘,因為“跟董建華的午飯吃得久了些”。
圖片展由友協主辦,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中美交流基金會參與其中——得以在香港展出,前任特首董建華幫了很大的忙。之后的開幕式上,董建華也應邀出席,他不光成為媒體的聚焦點,也成為在場女性爭相合影的重點對象。
李小林是友協副會長,而她的另一個身份——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小女兒,更引人好奇。她在友協工作至今已將近35年,“看著中美關系的風風雨雨怎么走過來的”。
除了圖片展,友協給中美建交30年獻禮的還有10集紀錄片《握手——改變世界的日子》,紀錄片由李小林擔任總顧問,與圖片展的名人效應不同,紀錄片是從普通人命運變化來反映中美建交的影響。之后將在廣東衛視和北美鳳凰衛視播出,李小林還在第二集《二月春風》里出鏡,講述自己的民間外交經歷。
1972—1979:是Lady First,居然不是Leader First
1975年,按照父親李先念的愿望,從武漢大學外語系畢業后,李小林進到友協工作,從事民間外交。
雖然學的是英語,但由于正處于“文革”,實際只讀了一年零兩個月。“英文水平可想而知。”李小林笑著自嘲。剛進去,她是友協里級別最小的翻譯,只能帶著美國朋友旅游。她的傳統項目是翻譯故宮,直到現在,她對故宮的英文介紹還能倒背如流。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尼克松訪華后,1973年2月,中美雙方決定在對方首都互設聯絡處,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就是第二任聯絡處主任——在“中美建交30周年圖片展”里,友協放了一張老布什當年穿著西服,推著自行車,與夫人芭芭拉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合影。
友協是當時中國惟一能夠接待美國客人的民間組織,每年大概要接待12到15批美國客人來訪,每批20多人。
客人都是美中人民友好協會的會員,也都是美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